進入4月中旬后,彩電市場日趨升溫。尤其是一季度成績不佳的背景,讓市場更為看中五一節點的“挑大梁”意義。但是,今年彩電如何買,你真的清楚嗎?面對彩電創新的月新日異,消費者今年可要吃很多“新螃蟹”了!
大大的“新概念”,未來彩電在路上
五一彩電黃金季前夕,最不好的消息是“華為彩電上半年來不了了”!華為彩電一直是行業期待的“新品類”、“新物種”。華為自己也多次表示“不做傳統彩電”,要做就是“創新的居家大屏”——這個創新的居家大屏,行業內的理解主要是指“突破彩電在廣電系統和其政策下的應用邊界”。
對此,不僅需要技術創新的支撐,也需要廣電產業的相應體系和政策的調整。2019年3月份廣電管理部門已經提出修訂IPTV規則的工作計劃。而在2018年OTT電視接受模式成長48%之后,如果今年依然保持25%以上的增幅,OTT這種“看電視模式”,即將成為“如何看的第一種選擇”——超過傳統的IPTV和長期居于主導地位的有線數字電視。
“市場和需求在快速變革。”業內專家指出,未來彩電一定不再是“線性廣電節目”,一個功能和生態立體化的彩電時代正在到來。OTT只不過是探路者,未來還有AI+IOT在等待。對于IOT值得多說一點的是,聯通等通信企業已經做好基于“軟SIM”卡技術的,同號多卡、多號同卡、卡號連接等技術準備,為萬物互聯提供基礎的“身份認證”平臺。而去年12月電信的天翼賬號,已經實現與JD或者支付寶等眾多互聯網應用的“免密認證”,為物聯網、居家智能時代做好“信息身份識別”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準備。
所以,消費者可以看到,2019年春季彩電市場除了8K、大屏、OLED、HDR等顯示技術“創新”之外,在“應用上”的創新,在“生態上”的創新,才是真正主導未來的“話語概念”。甚至這些創新還包括,已經在路上的IPTV新政體系(這也是華為電視在等待的契機)。
新產品亮點不斷,落地功能哪個最強
對于確定五一節假日要入手電視機的消費者而言,“概念”不能當飯吃。消費者更為觀心“何種產品真的落地了。”
首先,TV+智能音箱已經稱為“AI”的主線。電視的AI功能不能受制于“開關機”的限制,而只有看電視時才工作,也不能受制于顯示屏幕的限制,只能通過視頻窗口交互——所以,彩電企業有了“全時AI(創維)、全場景AI(TCL)”的新功能。
這種讓AI全天候服務的技術,本質就是將語音智能與電視機深度整合,讓語音智能成為電視其他功能的“控制者”,并進一步通過互聯協議接入其它智能家電產品的控制體系之中。這樣電視機AI就成了智能家庭的一個“總管家”。研究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智能音箱系產品規模會達到2億臺,中國市場則渴望通過多種產品類型的推動,實現5000萬數量級的市場突破。
2019年3月31日,小米家的小愛智能音箱突破1000萬臺銷量,這揭示了這一新物種的威力。阿里系的天貓精靈則在3月4日宣布突破千萬臺銷量。行業專家指出,智能音箱現在每月平均有300-400萬的規模,而且還在快速成長——“最近半年的市場爆發超級超乎想象”:因此,彩電產品智能音箱化,亦是今年最大的熱點。
從產品看,彩電的智能音箱化分成兩類:一類是單純語音智能,另一類是帶有輔助智能小屏幕的產品。消費者選購的時候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確定“目標”。
第二,在智能化和萬物互聯的背景下,消費市場也在探討彩電的“新功能”——除了看視頻,彩電還能干點啥呢?驅動智能彩電真正“用起來”必須有好的“爆款應用”。此前,華為電視就被披露,設計中采用雙攝像頭配置;4月海信的新品電視也推出帶有“升降式攝像頭”的“社交電視”。
電視機擁有攝像頭的意義有兩個,第一是實現多媒體社交功能的拓展;第二是實現以生物特征為核心的“無感知”式身份識別和驗證。后者可以與聲紋識別結合,實現更高的身份認證安全性。且如果與“物聯網時代的軟SIM”技術整合,可以打造基于手機號碼的“設備聯通”和“全網免密認證”功能體系。
當然,目前消費者最在意的還是“攝像頭彩電”的多媒體功能:可以玩玩抖音小視,或者可以與異地的親朋“大屏視覺”聊天——尤其是對于多人組團社交而言,大屏幕的優勢非常明顯。有些企業目前還在開發基于電視攝像頭和語音AI的居家安全系統,進一步拓展這些輔助硬件產品的“應用價值”。
第三,大屏8K是核心趨勢。談到彩電的創新,就不得不說顯示性能的提升。這方面2019年依然是“大戲”——只不過有些遺憾的是“重點新產品可能要等到秋季”,對此消費者是不是要等一下呢?
大屏方面,65英寸液晶面板的價格在210美元左右,相當于4個32英寸面板——已經接近價格底線。甚至很多專家認為,下半年可能漲價。這樣的上游面板價格讓65英寸電視能夠下降到3000元價位,初步具有了普及的基礎:按照彩電市場上一輪尺寸升級換代規律看,3000左右的價格能夠突破20%的市場占比——是2018年兩倍,2017年的4倍。同時,75英寸產品的供給也在增加,價格在7000元以上,或成為部分高端客戶的首選。
在8K方面,現在的市場形式是“概念一片大好,產品落地尚未給力”。作為全球首條量產的10.5/11代線的擁有著,京東方稱,在今年一季度合肥10.5/11代線實現滿產之后,接下來的任務是將高階地8K技術應用到65和55英寸電視面板量產上,最快下半年就會推出相應批量產品——這將是8K首次應用到主流彩電尺寸產品上。不過,在意這一點的消費者,為此要推遲采購計劃了。
第四,外觀設計也在不斷創新。例如,海信創造了吉尼斯記錄的窄邊框、再例如音箱和屏幕的分體設計、彩電機身采用新的材質和工藝、小的輔助信息屏幕的設計等等。彩電雖然“屏幕占比”很大,不利于造型玩花樣,但是廠商依然沒有放棄“工業創意”的推陳出新。
總之,這個五一市場,彩電新品的看點更多落在“功能與生態”應用上,而非顯示技術上。基于智能和物聯網的新功能是消費者選購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此外大屏是必然的購買趨勢。不過8K產品或者華為這樣的新品牌,還需要“等等等啊”。
抓住新一代消費者的崛起機遇
2019年以來,不僅彩電產品創新再創新高潮,彩電企業的營銷文化也在生變。比如創維連續多場發布會、海信重啟互聯網子品牌、TCL高調的全屋全場景智能型的發布會等等。
業內專家指出,2019年將是90后消費者日漸成為消費主力的一個轉折點:一方面是90后已經大量參加工作,結婚,甚至生子,必然擔負起“家電決策”的重任;另一方面是彩電智能化的新應用、新技術,讓大齡消費者更早、更多的退出選購決策核心。這使得90后為主要目標的年輕化營銷成為彩電市場的新氣象。
與80后比較,90后的新消費者,消費欲望更強、對新事物的接受和嘗試欲望更強烈、對資金的敏感度更低、選購的感性化水平也更高。這些決定了彩電行業的更多新變化:可以說品牌年輕化、產品創新年輕化是2019年開年以來彩電行業的重頭戲。
總之,2019年的五一彩電市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節點”,彩電企業都在“大力備戰”,一場面向未來彩電形態的市場廝殺的“首次戰役”已經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