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雙十一購物節,對于彩電而言將是有史以來“最獨特”的一次!奧維調研數據顯示,這個雙十一,10.26-11.15,國內彩電業線上銷量下滑4.5%,但是銷售額上漲19.2%——“量降額升”的罕見局面,讓彩電企業“暗地歡喜”。
不一樣價格戰下的不一樣競爭
幾乎所有彩電企業都放棄了銷量增長這樣的目標,而是聚焦在盈利為核心的更健康的成長邏輯上!”行業人士指出,自2020年二季度以來,液晶面板的漲價潮,讓彩電業在雙十一購物季打出了完全不同的“價格競爭”!
漲價為主的價格戰”,雙十一市場彩電業企業身段與此前十一市場、6.18市場截然不同:618市場,雖然面板業已經進入漲價周期,但是終端品牌還沒有“明確轉向”,幾乎個個尺寸線的產品都創出了歷史新低的價格。特別是作為行業傳統利潤最大的尺寸,55英寸上,紅米和榮耀打出了memc產品1699的最低價格,成為“價格戰”的龍頭。
雖然,這樣的低價戰略,讓6月全行業彩電總銷量達330萬臺,同比增長30.9%;零售額65億元,增長16.6%,成績不錯,但是彩電企業無一不增產不增收,甚至個別品牌“燒掉了更多現金”。(6月份的成績,也與此前疫情期間的銷量大幅萎縮、彩電需求被集中推到618市場有關。扣除1-5月市場的18%降幅影響,618市場真正歷史最低價下的增量恐怕極其有限。)
而在十一國慶節市場,8天長假中,彩電企業則以“沉默”為主要應對。9月份雖然一輪漲價趨勢已經形成,但實際銷售售價還是滯后于“廠商營銷的漲價口號”:顯然,廠商們希望利用漲價預期,撬動十一彩電市場的成績。但是,奧維數據顯示,W39-41(9.21-10.11)三周,國內彩電全渠道零售268.4萬臺,同比下降8.3%;零售額90.4億元,降幅收窄至0.6%。——銷售額和銷量的數據差,也基本說明十一黃金周市場,彩電漲價不明顯(銷售額下降幅度更少,與漲價比例低和大尺寸等高價產品銷量比增長都有關系)。
與618、十一國慶形成對比的雙十一彩電市場,線上銷量下滑4.5%,銷售額上漲19.2%的數據,充分表明,1.這次真的漲價了,奧維數據顯示線上彩電均價漲幅23%、線下7%;2.大尺寸高端產品銷量占比也上升了,奧維數據顯示65英寸及其以上尺寸產品同比銷量增長3成,占比達到總銷量的三分之一。幾乎65英寸以下尺寸產品銷量占比都在下降!——這兩點促成了彩電銷量下降的同時,銷售額卻大幅上漲,企業利潤情況也明顯改善!
彩電未來,新格局就此形成嗎?
是低端價格戰,還是高端品質戰?”從618到十一國慶、再到雙十一,彩電行業的選擇幾乎走過了一個完整周期,行業變化可謂“迅猛而跌宕”!
相比618那種,賣的更多,但是不賺錢的生意;雙十一這種少買一點卻真正賺錢的格局,無疑更吸引彩電企業。以榮耀X1這款618爆款為例,那時候1699的價格絕對是有史最低;但是,雙十一之后,這款產品標價已經高達2699元。——千元價差,就是這種行業新選擇、市場新格局的最佳寫照!
但是,彩電行業的新格局不是“一刀切”而是結構性的!以榮耀X1在618、雙十一的不同價位為代表的,是傳統的“主流尺寸線”的趨勢:即價格上漲、市場占比下降。尤其是32英寸,已經從4年前占市場銷量三分之一的“最大占比尺寸”,下滑為“將將維持兩位數占比”的尺寸。甚至,這個雙十一55英寸產品占比也下降了7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65/75/85英寸代表的大尺寸電視,已經撐起彩電需求的三分之一天下。且產品價格即便有所波動,現有價位也比去年同期要低一些。這些產品以銷量增長為主要方式(單價有所下降),驅動了彩電行業整體的價格上升:畢竟699-999元的32英寸、1499元上下的42英寸、2000元上下的55英寸,與3000+、乃至五六千元的65英寸,同一規模產品銷量,對彩電業整體銷售額影響“力度”差異甚大!
行業專家認為,即便彩電市場存在一定規模下降的壓力,但是比較起液晶電視的尺寸線擴大,帶來的液晶面板消耗量和均價的雙增長,其銷量下滑的“市場壓力”將輕松被消化。即,抓住大尺寸升級,彩電行業的銷售額、利潤率就會顯著提升。這就是這個雙十一彩電業得到的最好經驗。
大尺寸主導、影院性應用主導”,這種彩電新格局正在形成。2020年以來75英寸彩電銷量翻番,85英寸產品銷量大幅度增長200%以上,65英寸取代55英寸成為第一暢銷尺寸線已經是“近在眼前的趨勢”。甚至,榮耀、華為、紅米、OPPO等新秀彩電品牌,剛推出產品時,“基本都以55英寸為最小產品尺寸單元”。
對此,行業專家表示,如果未來彩電消費全面轉型成大尺寸“消滅2000元以下彩電都可能成為現實”!彩電業進入“大尺寸、高價格”的新競爭周期,將極大的改變行業發展的規律和格局。
向大而生”,彩電應用的蛻變
大尺寸彩電一定是更貴的彩電——即便液晶面板不漲價,僅僅大尺寸更為流行也足以驅動彩電行業銷售額的提升!”
在這一規律下,顯然有一個問題需要明確:即消費者真的需要、并真的愿意為更貴的大尺寸彩電買單嗎?這一消費趨勢是否是可持續的,或者是說大尺寸彩電不降價背景下,能否持續普及化?
對此,行業人士紛紛指出,“視頻消費文化”的變化和“視頻技術”的進步,正在成為彩電大尺寸化的驅動力:前者,主要是指85后、95后群體等代表的“新消費文化”,即彩電欣賞從“必要的傳媒”變成了“顯示視覺體驗”。從信息傳媒角度看,手機移動平臺、PC互聯網平臺的意義更大;但是從視覺的欣賞性看,只有大屏彩電滿足“升級性需求”。
后者中,所謂視頻技術的進步,主要是指高清、超高清內容的普及。尤其是超高清時代,只有大屏幕才能顯示出“內容”的品質優勢。彩電尺寸與“內容品質”匹配是選購彩電的基本原則。同時,5G時代即將開啟。在消費端5G的應用主要圍繞先進的、高效果的視頻應用展開,這也將促進大尺寸高端彩電的銷量增長。
32英寸彩電主要是1366*768的分辨率、40英寸級別彩電4K產品不多,效果不佳、50英寸級別產品在8K表現力上是不充足的。”事實上,如果要得到真正頂級的8K內容展示效果,100英寸才是最好的選擇。后者也是為何彩電業在4K/8K時代努力推出包括激光電視、mini-led電視等新技術產品的原因。
綜上所述,2020年雙十一彩電市場的“量降額升”、不豐產卻豐收格局,絕不是簡單的“面板漲價因素的作用”。更深層次的變化是“大尺寸彩電普及”帶來的行業發展節奏和結構的升級。這一點也將成為未來彩電市場的基本競爭規律:即拿下大尺寸才有未來,大尺寸主導的彩電消費時代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