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復興大計,離不開教育。而實現共同富裕,其中也包含著逐步縮小城鄉教育水平差距。習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補足鄉村基礎教育短板的重要性,為此,我國持續加大針對鄉村,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技術教育投入力度。
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已累計安排超2959億元支持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截至目前,全國99.8%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達到基本要求,城鄉辦學條件差距明顯縮小;強力推進的控輟保學讓義務教育輟學學生由60萬人降到不到500人,到2021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4%。
在極力保證基礎教育入學普及率,筑牢基礎教育根基的同時,我國在提升鄉村教育水平,凸顯教育公平性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2019年,習總書記考察位于重慶大山深處的石柱中益鄉小學,提出要保證貧困山區的孩子受教育的權利,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日前央視記者回訪時,這里的情況已經大變樣:不僅音體美設施和科技館一應俱全,孩子們還可以在多媒體電教室通過網絡直播上英語口語直播課。
教育的信息化,將遠在大山深處的孩子們與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聯系在了一起。可以說,信息化打破了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阻隔,使得優質教育資源擺脫了對空間的高度依賴,能夠進一步觸及許多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而這一切,也離不開我國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
針對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薄弱的短板,我國近年來持續加大建設投入力度。當前,全國51.2萬個行政村已經全面實現“村村通寬帶”,廣大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57.6%,較十年前提升了33.9%。
信息化的迅猛發展,持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成為我國補足鄉村教育短板,實現教育公平性目標的利器。而在這一過程中,顯示產業也借力教育信息化發展,踏上了發展快車道。包括基于短焦投影的電子白板,以及基于液晶、小間距LED等的教育平板等等,也伴隨智慧教育應用場景和使用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而呈現出齊頭并進、百花齊放的發展勢頭。
說到底,信息化資源的最終呈現,離不開視覺,這就是顯示設備賴以生存的根本。在互聯網打通了城鄉信息化通路后,顯示設備又架設起了城鄉教育間的“直播”通道,成為打通教育公平“最后一公里”的功臣。而伴隨鄉村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持續提升,顯示設備的“下鄉”也將迎來一場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