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國內商顯市場在疫情復蘇、加速普及的應用道路上高歌猛進。特別是LED直顯產業鏈,取得了進一步的創新發展成就,推動大商顯應用進入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從行業熱點看,圍繞如何推動更多應用落地的低成本技術創新和產能擴張,成為了商顯行業競爭的焦點,并帶領商顯市場整體向上成長。同期,液晶交互產品和液晶大屏產品的走勢卻出現分化:后疫情不僅有復蘇概念,也在商顯的一些細分應用中體現出透支作用,兩者相合帶來行業發展的更為復雜格局。
如此大背景下,2023年商顯行業競爭更為激烈、熱點更為突出,市場波動更具有戲劇性。本文就將通過10個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行業變化,幫助讀者一窺商顯行業2023年成長的軌跡。
驅動產品普及,必然需要更低的應用成本;但是,作為行業企業追求利潤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在兩者之間“供給側相對過剩”帶來的競爭壓力,讓企業不得不“讓利于客戶”……就是在這樣的三種因素相互影響下,2023年商顯市場價格走勢格外“糾結”:
例如,LED直顯市場,即經歷了2023年一季度底的歷史最低價,也擁有二季度的十大廠商漲價,更是在三四季度迎來新一輪“歷史最低價觸底”……可謂之跌宕起伏。
從歷史角度看,LED直顯在2021-2022年剛剛經歷價格大幅下降的過程。 據洛圖科技數據顯示,國內小間距LED顯示均價已經從2020年第一季度的每平米4.42萬下降到2023年第一季度的1.42萬。在這樣的背景下,趁著2023年后疫情需求復蘇,恢復一下價格元氣,是很多企業的“欲望”。
第二季度小間距LED顯示屏市場均價環比增長6.7%,市場均價從第一季度的1.42萬元回漲至1.51萬元/㎡以上。第二到第三季度,木森林四次集中漲價、利亞德兩次集中漲價等為代表,5-8月間行業至少有20家企業進行了40次價格上漲的調整。
但是,好景真的不長:根據洛圖科技(RUNTO)數據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大陸小間距LED顯示屏的市場單價為1.42萬元/平方米,比第二季度下降了5.3%。——事實上,在一些企業漲價的過程中,更多行業企業堅持了“穩價”,部分企業產品如國星光電、艾比森等還進行了降價。短促的LED漲價潮,就在三四個月內“漏出底褲”:業內人士表示,宏觀經濟形勢決定需求端沒有那么熱,行業的前瞻性投資決定了供給端很豐富,漲價不符合市場大勢。
無獨有偶。除了LED的漲價尷尬之外,液晶面板的漲價過程也不是很“舒適”。2023年2月起,中大尺寸液晶面板進入價格全面上升通道,而且這一上漲過程維持到了9月份。但是,隨著十一黃金周,彩電消費高達2成的同比萎縮局面的出現,液晶面板在2023年11月份再次進入降價窗口期。
另據消息稱,2023年12月份,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咸陽彩虹,已經陸續通知供應商,表示再度擴大減產20%,部分產線開工率下降到7成以下,以維持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保持價格穩定。同時,從液晶面板大廠2024年計劃安排看,加大大尺寸線產品布局,用“大尺寸消化產能”已經成為共識。行業短期內對需求端全面復蘇持謹慎態度。
“持續低價格后,顯示行業想漲價,但是需求端不支持漲價!”業內人士稱,這樣的情況幾乎涵蓋了顯示產業鏈各條技術線和部件環節。“漲不動,那就得降價”,在可接受的前提下,通過價格優勢刺激市場消費、激活更多需求市場,是行業的共識。圍繞這一點,產業的技術創新亦“多種多樣”。
LED直顯進入P1.0以下超微間距時代后,其產品成本的增長壓力持續加大。不僅是LED晶體集成、驅動IC等成本隨著分辨率幾何級數升級,PCB板也面臨“技術等級和成本”的持續考驗。這樣的背景下,為超微間距和巨量轉移,尋找更為適配micro LED+P1.0以下間距的基板,就成了“大任務”。
2023年2月27日上午,沃格集團旗下江西德虹顯示總投資16.5億元、年產524萬平米玻璃基Mini/micro LED(MLED)基板項目封頂儀式在沃格集團總部江西新余成功舉行。——這是目前全球LED顯示產業鏈專用玻璃基板產品的“最大單體”項目,目標是在超微間距和micro LED顯示上取代傳統PCB產品。
沃格光電易偉華董事長表示,沃格在玻璃基MiniLED背光、TGV(玻璃通孔互聯)、新能源、新材料(CPI/PI)、新顯示(Micro)等領域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重要成果,玻璃基板封裝基礎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世界一流水平。
玻璃基板在導熱性上性能更好,且受熱后的熱穩定性、物理變形更小,玻璃基板可將圖案畸變較PCB板減少 50%;特別對于采用巨量轉移工藝,玻璃基板在光滑和平整性上能格外提升效率和成品率;且面向超微間距加工時,玻璃基板封裝的精細覆銅、打孔等工藝要比PCB基板性能高,連接密度是PCB的10倍;玻璃基板原材料為普通鈉鈣玻璃,成本較低,獲取方便,不需要PCB板多種復合材料,供應鏈成本控制力更強……
10月25日,沃格光電玻璃基Mini LED背光基板產線一期,百萬平米產能正式開通。同期,雷曼正式發布全球首款PM驅動玻璃基Micro LED顯示屏技術,并推出應用PM驅動玻璃基板的220英寸雷曼Micro LED超高清家庭巨幕。
采用玻璃基板、PM驅動 COB micro LED技術的新型顯示產品,充分利用了已有成熟技術,在產品品質的提升和成本控制上兼具優勢。業內人士指出,雖然COG等AM TFT玻璃基板更具性能優勢,但是成本劣勢也很明顯。目前市場競爭條件下,PM驅動玻璃基產品是更好的路線選擇。——這一方案渴望在LED直顯、LED背光等市場廣泛應用。
實際上,玻璃基板封裝概念是近年來半導體領域“火熱”的新材料概念。面對集成度日益提升的高精度、低成本封裝需求,英特爾預測2030年前渴望實現單片“萬億”晶體管的封裝規模。玻璃基板封裝已經形成AI算力(2.5D/3D先進封裝)、射頻、系統級玻璃基封裝載板、GPU、CPU、Mini/MicroLED玻璃基封裝載板、微流控IC等市場齊頭并進的態勢。未來micro LED超微間距直顯必然也會是玻璃基封裝的重要的主力需求場景之一。
3. PIM新封裝走起
2023年被譽為PIM封裝崛起的元年。不過,這一元年價值實際上要等到第四季度才真正全面“顯現”——市場銷量領先的LED直顯品牌幾乎已經全面介入PIM技術產品線。或者說致力于小間距LED直顯的品牌,可以沒有COB高端技術,但是卻不可以沒有PIM這一新封裝。
從技術原理看,PIM是一個“折中技術路線”:MiP(Micro LED in Package)技術,將micro LED巨量轉移良率的需求從6個9大幅下壓到4個9甚至更低,更適配今天巨量轉移工藝的技術水平;該技術采用獨立器件或者多合一器件封裝,兼容傳統表貼工藝,對既有LED傳統產能企業具有“技術難度和投資成本”上的雙重友好;此外,MIP還是將micro LED應用到P2.0以上間距產品的“目前唯一技術路線”。
“現有設備、工藝、產能優勢的‘最優組合’!”行業人士如此形容mip的特點。或許MIP不像COB那樣的具有一體化封裝效果的眾多優勢,但是在適配目前技術工藝水平,減低工藝難度和成本,提升產品普及速度上具有顯著優勢。
從MIP技術的產業進程看,其2021年開始嶄露頭角,在2022年形成了上游普及之形勢; 2023年MiP下游產品進入爆發元年。特別是下半年以來,行業新品層出不窮。例如,洲明、艾比森、強力巨彩等都已經布局MIP新型技術路線。產品型號則覆蓋了P0.4到P2.0廣闊區間。研究認為,MIP將成為SMD(含IMD)封裝技術產品,在小間距市場重要的升級方向,形成與COB齊頭并進的供給格局。
雖然從市場占比看mip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一年時間增加至少10倍的終端型號供給,足以說明這一技術未來潛能:實際上,行業更多認為在小間距LED產品上,全面應用micro LED是必然的趨勢。因為micro LED在同等像素密度下,比傳統尺寸LED晶體成本低;且室內應用其亮度性能亦足夠。但是,市場持續苦于沒有適合micro LED的獨立器件封裝方案。
而解決這一難題就是MIP的目的。傳統LED晶體尺寸標配SMD、micro LED晶體標配MIP——也許隨著micro LED的應用爆發,小間距直顯市場的“封裝工藝份額比”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4. COB產品爆發元年
2023年商顯市場上成長速度和成長絕對量,兩個數據都“完美”的技術是誰?答案恐怕非COB莫屬——COB LED經歷了十余年的技術成長,終于進入“爆發期”。
據洛圖科技數據顯示,2023年底,COB技術在國內大陸小間距LED市場的結構占比已經上升到了15%左右。出貨面積看,增幅更是高達150%左右。洛圖科技預測,到2028年,COB在小間距LED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這意味著未來5年其市場規模會翻兩番左右。
帶來COB產品市場爆發的原因也很簡單:價格下降。COB封裝結構隨著墨色一致性和成品率等問題的解決,其已經到了性能和成本都可以“更友好”的發展新階段。從市場均價看,今年以來COB模組價格下降約為40%-50%。相對而言,傳統的SMD封裝產品價格則相對穩定。“一個大降,一個穩定,這讓本是高端技術的COB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經濟性”。
另一方面,隨著COB技術成熟、成本下降,其供給線也在擴大。目前COB產品已經覆蓋到P1.6-P1.8等稍大間距的產品。杭州亞運會期間,洲明更是全球首發戶外COB產品。COB技術顯示性能和防護性的優勢,加速滲透更多間距指標,讓COB不再是“僅高端標配”的代名詞,擴大了市場應用范圍。
同時,2023年以來,LED直顯應用的“性能升級”趨勢非常明顯。包括更低間距指標產品市場擴大,如P1.6以下間距市場的增幅幾乎是P1.6間距以上市場增幅的兩倍多。這種需求向高端發展的態勢,也有利于COB技術產品。理論上,越是間距指標小,COB對比傳統SMD或者新興MIP的成本差異也就越小。
“供給和需求協同共振”,這是2023年COB小間距LED能夠形成市場爆發的關鍵。P1.6以下間距市場,COB份額占比已經接近半數。這更是激發了頭部品牌擴產的決心。例如,洲明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每年COB產能會提升3成左右;兆馳晶顯南昌基地項目一期600條COB生產線全面達產的基礎上,2023年再投資新增1100條COB生產線;雷曼光電募集不超過6.89億元資金投入到COB 超高清顯示改擴建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此外,COB技術也是micro LED直顯落地的標準技術方案之一,甚至是主選方案,未來micro LED供給的持續擴張,也有利于COB技術加速普及。作為爆發元年,2023年可能只是COB產品崛起的開端,未來更好的行情還在路上。
5. 百英寸市場,競品間成本的高端 “三國殺”
2023年小間距LED顯示全年市場成長率超過25%,獲得了不錯的市場成績。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小間距LED的細分市場都“向上”。
例如,小間距LED一體機市場就在“更為激烈競爭”的道路上,出現了“后退”。首先,從產品規格看,2023年行業更熱衷布局130+英寸的2K機型,即在更大尺寸和更高分辨率等性能上“后退”;其次從銷量看,LED一體機行業2023年可能市場成績持平或者略低于2022年。
導致LED一體機市場格局變化的原因除了其自身成本較高外,更與競爭品類的發展有關系。2023年大尺寸液晶顯示,新增了115英寸產品,結合2022年大量問世的110英寸液晶產品,讓100-120英寸的LED一體機即沒有價格優勢、也沒有性能優勢。這是LED一體機起始尺寸上移的關鍵:而起點尺寸變大,勢必讓產品價格更高。
同理,2023年工程投影機市場亦出現新一輪價格戰。不僅是四五千流明產品繼續在低價上加速普及,更是出現了8000到萬流明產品的“價格下降”趨勢。從大眾型的應用市場看,這已經屬于相對高端亮度的產品線,其價格下降必然影響到“LED顯示”在競品市場,如會議大屏、文旅行業的發展。
包括COB LED、百英寸液晶、高亮度工程投影等,2023年商顯市場不同技術路線都擁有“高端降價更劇烈”的特征。價格戰居然是從相對高端產品開打,而不是低端底線產品拼命殺價,這反映了不同技術路線上產品技術的逐漸成熟;同時也反映了應用需求端處于相對“冷”的狀態的事實。
業內人士指出,市場需求不夠熱,必然讓每一條技術路線的產品都必須盡量去搶“存量市場”。而爭奪存量的關鍵,除了性能好看外,也需要價格優勢。正是這樣的競爭邏輯,結合近年來包括LED顯示、激光顯示、液晶顯示的技術進步一起,推動了2023年百英寸級商顯產品價格三國殺,在“中高端”會議等一體機大屏應用中更為激烈的競爭態勢已經形成。
其中,LED顯示上,一體機產品暫時的市場挫折,就是這種競爭格局的直接結果之一。行業研究認為,未來在百英寸顯示上,不同技術之間“越來越比拼性價比的高端競爭”只會進一步升級。未來市場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6. 超清與虛擬像素的致用碰撞
超高清4k/8k的清晰度顯示,是商顯市場“下一代”的重要競爭力。4K/8k指標上,不僅投影機顯示、液晶顯示在追逐,小間距LED顯示也不甘落后。但是,對于更擅長“大”的LED直顯而言,增加PPI密度卻是一個“三角不可能”問題:
包括成本、技術難度和分辨率在內的三個維度,小間距LED顯示產品很難同時滿足“經濟可普及性的高標準應用”需求。恰是這樣的背景下,讓“虛擬像素(動態像素)”技術更廣闊的進入到行業企業的視野之內。
例如,2023年11月16日,全球頂級LED光顯大廠洲明召開年度新品發布會,推出UMiniP 0.93/1.2等兩款虛擬像素產品,并介紹了其虛擬像素包括“三燈虛擬像素”、“四等燈虛擬像素”兩種規格技術。洲明PPT表示,其虛擬像素產品最終將覆蓋P0.9到P3.1間距的寬闊產品線產品,并不斷開發更為多樣的子像素排列技術。
通過虛擬像素技術,理論上LED直顯能夠利用更大間距、更低成本、更成熟工藝的技術,實現對更高清晰度顯示的支持。如,P1.2級別的成熟小間距LED技術,可以支持P0.6級別的虛擬像素、或者P0.9級別的虛擬像素——雖然虛擬像素分辨率不等同于同等間距的物理像素,但采用新興子像素排列和虛擬像素渲染算法的基礎上,虛擬像素大致可以實現60-80%的等效物理像素清晰度。
“2K物理屏幕3K顯示效果、3K物理屏幕4K顯示效果……”這很好的照顧了高清晰度需求和成本、技術難度之間的平衡問題。行業認為,在液晶顯示、投影顯示、OLED顯示上廣泛應用的虛擬像素技術,對于小間距LED未來發展的升級和普及,亦有戰略意義。
但是,作為一項并不是“新發明”的技術,虛擬像素技術為何在2023年突然關注度大幅提高呢?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答案:
其一,從市場需求角度看,小間距LED在技術上可以向P0.4甚至更小間距挺進、量產。但是,這等的技術產品,成本“賊高”,超越市場需求端能承受的范圍。這就形成超高清、高清需求,與低成本普及之間的日益突出的應用矛盾。
其二,虛擬像素技術雖然好,但是要實現可接受的較好的視覺效果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包括子像素排列、動態虛擬像素渲染等技術要真正升級,達到較高的水準。同時,在合理觀看距離下,物理像素的間距要能夠“很好的克服顆粒化問題”——即虛擬像素不是可以無限制的“寬容大間距指標”,其也對間距指標不斷縮微有著要求:越是小間距的LED直顯子像素結構,也就能夠讓虛擬像素“提升清晰度”的效果更出色。
2023年,小間距LED市場的主要增量和降價都圍繞P1.0-P1.6進行。這既說明了高質量、高清晰度需求的急迫,也說明這個行業可以提供更好的、更低成本物理像素成熟工藝。兩者結合,為虛擬像素技術“發揮能量”提供了轉折點性的“歷史時刻”。行業預期,未來一段時間內,在物理像素間距規格接近極限、成本高起的背景下,小間距LED行業對于虛擬像素品類產品、多種子像素排列技術和動態像素渲染算法的研發將持續增加。
7. 海外市場的必爭價值
2023年國內商顯市場,在疫情后復蘇的整體基調下獲得了不錯的“內需成長”。但是,這并不妨礙2023年國內商顯企業“更為側重和依賴于國際市場”——海外市場成敗已經成為本土商顯品牌“能夠即大又強”的核心支柱之一。
LED屏海外市場方面,2023年整體形勢“前高后低”。即一季度維持三成增量,二、三季度則持續向下。根據海關數據統計,2023年前三季度LED顯示屏出口額達約75.47億元,同比增長約3.62%。不過,亞洲市場表現領先全球,其中前三季度出口額中,東南亞同比2022年上漲了47%。
雖然出口額數據表現并不出彩,但是考慮到2023年全年市場LED行業維持“低價運行”。以國內消費為例,中國大陸小間距LED顯示屏銷售的三季度高點,出貨面積同比上漲27%,銷售額同比只增長2.4%。以此類推,前三季度LED屏出口市場金額增長3.62%,帶來的實際銷售面積和全球市場份額提升是空前的。特別是如東南亞47%的銷售額增幅,是改變當地整體供給陣營結構的“巨大變化”。
“技術領先和物美價廉兩大優勢我們都發揮出來了”。業內人士表示,技術領先上,如在小間距LED產品供給規模上的領先,洲明等企業拿下虛擬拍攝這一高端新興需求市場全球絕對多數份額,海外裸眼3D顯示LED屏銷售大幅增加等等;物美價廉則主要是指“依靠上游整體供應鏈優勢”,牢牢掌握了全球市場LED直顯價格波動主動權。
和LED屏市場類似,商顯方面的LCD顯示產品,我國企業的全球市場走勢也在“金額”增長有限、份額增長更大,掌握先進產品供給和產業鏈成本優勢兩大武器下“加速前進”。
例如,年底鴻合公告稱通過股權收購,其持有美國新線公司的股權比例由75%變更至100%。這表明鴻合持續深耕美國企業和教育等液晶商顯版圖的決心。根據Futuresource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鴻合科技教育IFPD/IWB產品在全球教育市場排名第二;2023年第二季度,鴻合科技海外自主品牌IFPD產品在美國教育市場排名第二,市占率20.1%。
再例如,視源股份自主海外品牌業務持續推進,第三季度海外業務收入實現大幅增長。自主品牌MAXHUB已獲得微軟Teams認證,首批合作產品已量產出貨,主要銷往海外市場。作為國內顯示行業,尤其是商顯行業在海外OEM市場占比較大的企業之一,視源也正在加強“自主品牌”建設,國內外市場、代工和自主品牌等“雙”雙輪驅動的發展結構日趨完善。
當然,LCD商顯方面,海外市場的主力軍少不了“彩電巨頭”。目前,海信、TCL已經是全球彩電的第二、第三品牌。彩電市場整體實力和認知度的提升,大大拓寬了這些品牌的“海外商顯”之路。傳統的彩電產業依靠商顯開辟第二增長曲線,迎接智慧社會時代顯示需求挑戰的努力,正成為商顯行業的增長變量。
在LCD商顯海外市場上,2023年格外值得一提的是OEM代工量的提升。由于歐美處于貨幣加息和高通脹的雙重消費壓力下,市場需求對價格的敏感度提升。海外品牌商,亦對國內制造鏈的低價格、低成本優勢“依賴增強”。加之越南等新興代工產業基地遭遇經濟增幅波動、電力供給慌等影響,讓本土LCD商顯海外代工業務在2023年第二季度起“持續向上”。甚至,在LED直顯商顯大屏上,國際品牌對本土代工量的依賴也在增強。
整體上,2023年商顯海外市場的發展“更多是順勢”而為。是本土顯示產業鏈強大的成本、供給、創新優勢的組合效果的進一步發揮。同時,擴大海外市場占比,提升國際品牌競爭力,也成為本土商顯企業“強大起來”的第二驅動力。
8. LED電影屏的濫觴
作為LED顯示市場長期仰望的數十億級大屏幕內需市場,也是高端LED顯示的標桿新興市場之一的LED電影屏,在2023年繼續保持“常態”:即供給增加,但是需求不見質變的態勢。同時,LED行業內對電影屏的發展判斷亦開始更為謹慎。
從供給端看,2023年LED電影屏繼續擴展。例如,2022年底深時代華影20米4K LED電影屏成功通過好萊塢數字電影倡導組織(DCI)認證,帶動了LED電影屏“向大的新尺度”。2023年初,LG 電子宣布推出其全新的影院 LED 屏幕品牌 LG Miraclass,發布2K和4K標準兩款5米小屏,推動LED電影屏向VIP私享廳前進。
從需求端看,2023年LED電影屏市場還處于建設的早期。例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批準發布由中國提案并主導制定的電影標準ISO 5926:2023《數字影院立體放映技術要求和測量方法》。這是我國產業主導的數字電影領域首個國際標準。其當然對我國企業自主的LED電影屏技術較為有利。年底,國家電影局通知,《數字電影 LED 影廳技術要求和測量方法》已經通過審查,批準為電影行業標準——這是LED電影屏行業國內首個行業標準。
產品技術創新到標準體系建設,這代表了行業從需求端對LED屏的技術認可和應用認可升級到了新高度,是行業進一步走向成熟、進入供給需求互動性階段的標志。
從應用市場動態看,2023年LED電影屏市場好消息不斷。一方面,國內電影院線市場改革,即分線發行新競爭規則落地。第二十四屆全國電影推介會上“分線發行”正式登場。包括《再團圓》《沒問題》《紅豬》等24部實行分線發行的影片,在浙江橫店第一屆全國電影交易會集中簽約。分線發行,將推動內容市場和放映市場“差異化”競爭,帶來更好的圍繞內容和視覺體驗的競爭環境,有利于新興放映技術的嘗試和落地。
另一方面,行業企業的聯合動作也在升級。如,中影光峰在上海發布旗下首款LED電影屏——VLED LED Cinema,正式進軍LED電影屏領域。這是國內激光投影放映體系主導性玩家,首次進入LED放映產品市場。再如,中影巴可和奧拓電子簽訂“中影CINITY LED電影屏批量訂貨協議”,奧拓與中影股份聯手打造LED電影屏放映系統。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與洲明科技聯合參加SMPTE 2023峰會,展示中國自研LED電影屏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傳統電影放映系統“勢力”與LED屏勢力的聯合,成為推動LED放映系統發展的關鍵變量。
不過,在真正落地上,LED電影屏產品還談不上有革命性的影響力。如行業領先的品牌在國內市場的落地量多數也在個位數,全球市場的龍頭企業也不過是兩位數到三位數的LED熒幕量。因為產品體驗的差異、新技術可靠性的擔憂,以及電影市場自身的疲軟、LED熒幕的價格成本等影響,讓LED電影屏幕的落地情況依然以“嘗鮮為主”。
行業認為,LED電影屏的未來發展還需要在標準、應用和市場服務,特別是金融服務等方面開拓創新。2023年的行業進步是顯著的,很多變化具有轉折點的意義,但是市場依然沒有積累到足夠質變的能量:LED電影屏市場的爬坡過程可能要比此前預想更為漫長。
9. 大模型“進”商顯
商顯市場是一個典型內容支撐性市場。商顯市場的發展,往往內容驅動力要比“顯示技術”更為重要。2023年這一現象依然明顯。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大模型”與商顯的進化結合、應用互助,成為嶄新的“內容驅動默契點”。
例如,天津召開的82屆教育裝備展上,國內教育多媒體市場領先品牌希沃率先發布了專業教育裝備企業首個“教育大模型”產品——打開了教育商顯大模型時代的大門。
據悉,希沃教育大模型訓練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目前這一個專業的教學大模型,希沃動用了教材、教案、課件、習題講座等多達2200億token的數據。希沃教學大模型具備課件自動生成、集備研討、智能反饋、學情分析等功能,能幫助教師更高效地完成教學教研任務,提高教學質量,賦能教師的成長。
行業分析認為,AI大模型與教育信息化的結合,將讓教學‘知識、技能、資源和經驗’的核心積累,從教師和學校,轉移到教育信息化服務商這一行業主體上,大幅提升智慧顯示與教育結合的空間和價值密度,全面優化和升級教育教學整個流程,并推動教育向個性化、差異化時代加速迭代。
AI大模型與商顯的結合不僅僅限于教育產業。大模型行業化、場景化已經成為發展共識。例如,中國移動推出“九天·眾擎基座大模型”,融合通信、能源、鋼鐵、建筑、交通等8大行業市場;中國電信發布“星辰”千億參數語義大模型,試商用教育、政務、應急、交通等12個垂直行業……
業內人士指出,大模型+“行業場景化”,具有顯著的技術和社會價值優勢。一方面,這能夠解決傳統全能性大模型訓練中的一系列弊端,即行業和場景應用固定化是對大模型“生成與成長”難度的一次降維賦能。
另一方面,行業化和場景化能夠賦予大模型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應用意義。解決大模型產業“投入大、產出低”的問題,驅動大模型市場良性發展。特別是通過解決具體行業的應用問題,大模型將更好的證明自身的優越性和可行性——這種變化就類似于人才培育,“專才”要比“通才”更容易出成績的規律。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基礎大模型通識能力強,但“聊天”難成剛需,要體現大模型的價值,還要靠落地行業應用。
大模型的這種行業化和場景化,與商顯應用自身的高度行業化、場景化,在底層邏輯上非常一致。那就是場景下的行業業務經驗,在應用體系架設上的“積累和升華”。通過大模型對具體行業的智慧賦能,商顯也將獲得在“人機接口”角度上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
數據多、數據能挖掘的價值大,對數據的顯示需求才能更為旺盛。AI大模型對硬件產業的改變,除了“計算、儲存、通信”等重心之外,商顯是第四“收益者”。業內專家指出,智慧社會進入2023年大模型時代后,顯然呈現出“加速升級”態勢。這極大的增強了商顯產業從業者的“未來信心”。
高清、大屏、柔性、透明、3D、觸控這些商顯熱門詞的共同特征是“應用為王”。而應用技術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很容易被模仿”。特別是2023年,“技術模仿”和“品類同質化”成為行業不得不重視的新問題。
觸碰天花板的技術創新正在大幅減少——無論是工程和商教投影產品、還是LED直顯產品、或者是液晶大屏產品,在2023年都沒有“突破性的技術變化”。業內人士指出,似乎顯示市場正在進入一個“天花板鋼鐵化”的新時代。
例如,LCD顯示市場大尺寸化的趨勢雖然在加速,但真正的百英寸上限和10.5/11代線的上游核心制造指標瓶頸已經存續多年。LED顯示市場也很類似。2020-2023年圍繞P0.5-p0.3的規格進步,受到成本壓制不能真正規模化“應用落地”。進而,LED直顯開發更為小間距產品的技術熱情大減。
技術天花板不能被打破的另一面,則必然是天花板之下各種技術的迭代和擴散的“競爭內卷”。例如,小間距LED市場,2023年二線品牌亦紛紛推出P0.7間距指標,加速普及P0.9間距指標,MIP封裝技術更是可以推動三線品牌以表貼工藝進入P1.0及其以下市場。同期,代工了LED企業,以大量退出P0.4及其以上間距的倒裝COB等產品,行業品牌獲得先進產品線的門檻降低——這種變化大大推動了“同一種核心指標產品供給的無需擴張,積極價格下降”。
在如此背景下,商顯行業的一個競爭邏輯就從“技術驅動”日益向“規模驅動”轉變。也就是頭部品牌的核心市場任務,從產品技術領先向“市場規模”領先發展。通過綜合規模競爭力,構筑含供給到服務的體系壁壘,正在成為行業越來越重視的焦點。
“2023年商顯行業加速從創新技術市場,向成熟技術市場轉變。”這是一種大格局的轉折,也是技術擴散的必然結果。一線品牌與三線品牌的差距,從技術上的能與不能,轉變為市場消費認可上的能與不能。這種轉變的直接后果就是,2023年LED、LCD、投影商顯都表現出“越是高端價格下降越快”的趨勢。
因為,中高端的降價才符合頭部品牌“相對規模和份額優勢擴張”的邏輯——即,市場不會公開討論技術加速擴散這個問題,但是市場主體卻必然對此做出“行動一致、邏輯清晰”的共同反饋。
綜上所述,2023年商顯市場的變化更多體現為“小步快跑”,即便是結構性和轉折性的變化,也是處于“醞釀新動能的初步階段”。在后疫情復蘇和全球市場供給重心進一步東移的大趨勢作用下,民族商顯產業在“卷”中加速自我重構,尋找新突破點,全球市場加速崛起的努力,持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