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1日,當創維把2006年的新品訂貨會放在新建的平板電視生產車間舉辦時,與會者都被震撼了――總面積5000平方米的大廠房里,擺滿了可供訂貨的200多種平板電視、數字電視。
這是彩電巨頭創維的戰略選擇。
與此同時,另一彩電巨頭四川長虹向外界傳遞一個信號――全面進軍3C產業。
作為彩電業后起之秀的海信,則在押寶平板后,調轉槍頭,南下收購科龍,在多元化中強化白電產業。
從平面直角電視開始,中國彩電巨頭們的發展戰略從不曾出現太大差異,但進入平板時代,撲高清、追數字、搶平板,今天彩電企業的道路似乎開始分馳。
是身為先驅還是領先半步?
沒有人能否定3C融合的產業趨勢。自2000年微軟“維納斯”計劃起,探險者不在少數。TCL2002年底力推的“HID”電視,也是3C融合的一次重大嘗試。
然而,中國的3C市場真正啟動卻遲遲未曾到來。
4月中旬,盛大網絡宣布放棄“盛大盒子”。這個售價9000多元的盒子被消費者視為――玩游戲不如游戲機,看電視不如電視機,上網不如電腦。
先驅者還有聯想。聯想推出的IPTV集上網、電視、游戲于一身,但操作復雜、價格高昂,依然沒能討好市場。
至此,中國彩電企業面臨如下思考:是成為市場先驅,冒高風險謀高利潤,還是僅領先半步,緊握當前的市場需求脈搏!
什么是當前的市場脈搏?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分析說,中國彩電企業當前最大的蛋糕來自兩個產業方向,一個是數字化,另一個是平板化。
支持楊東文判斷的,是兩個標準的公布。中國信產部針對數字電視終端的數字化標準已經公布,而廣電總局的數字電視傳輸標準即將公布。這兩個標準必然推動數字電視的發展。
楊東文稱,兩個標準勢必左右消費者的購買需求,而創維從去年底起就圍繞“數字化”做好充分的準備,2006年新品推介會上,絕大多數產品都是符合標準的數字電視。
在把握產品戰略上,創維數碼CEO張學斌的觀點是――“僅保持比市場需求快半步的節奏。”這種戰略更能保證企業的平穩運轉。他認為,平板時代的到來,對所有參與者來說,未必全是機遇,會帶來一系列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于:一、全球產業布局變化,行業波動非常大。二、對于企業運營資金的規模要求更高。現在又回到產業發展初期,諸侯混戰,在CRT時代形成的產業集中度被打破了。而且,這種混亂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平息下來的,對原有企業帶來挑戰,提出了更高的適應這樣一種競爭態勢下的企業管理、運營要求。
針對平板化趨勢,海通證券家電分析師認為,2006年下半年將是平板彩電市場份額高速增長的時段,業內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將在這一階段內有明顯改善。
向左還是向右?
平板向左,3C向右――這無疑是個戰略問題。而在有限的企業資源下,傾力于何處,考驗企業家的智慧。企業戰略布局,通常情況下,要看三個資源能否支持,即財務資源、技術資源、人力資源。如果說,因為下手早,2005年平板電視讓海信容顏煥發,那么2006年傾力打造平板航母的無疑是創維。
此前4個月,創維位于深圳石巖的平板電視生產線加速建設。至5月初,創維耗資5億元人民幣打造的亞洲最大平板電視生產基地已經落成投產。4月11日,創維召開2006年新品訂貨會,拿出幾百個型號的平板和高清樣品,并在業內第一次提出新材料、新技術、新產品這一“三新理念”。
與其他巨頭相比,創維、廈華更類似于白電盈利能力最強的格力空調。“專注做彩電”,正是這一貫穿始終的企業發展策略,才讓民企出身的創維在6年內把銷售規模從30億元提升至過百億元。
事實上,依據目前市場銷售狀況,在平板電視領域投入重金的還有海信、廈華、TCL,誰也不敢懈怠這次市場機遇。而長虹卻向外界傳遞其“全面進軍3C”的新戰略。長虹董事長趙勇稱:“我們的資源會集中于三大基礎、關鍵、共性的技術領域。這三項技術分別是集成電路設計、嵌入式軟件設計和工業設計。”這一戰略中沒有提主業電視,而是把“寶”押在了3C融合。
2002年倪潤峰劍走偏鋒押寶背投,曾取得技壓群芳的效果,并取得漂亮的財務業績。此番長虹再次發生取向分離,能否重演上述那一幕,仍需時間檢驗。
市場無界:本土企業最大的考驗
觀察人士認為,當國際巨頭紛紛調整并轉移制造中心,將打著洋商標已經完全實現本土制造的產品擺在中國市場的時候,本土企業已經感受到了巨大的競爭壓力。國際化的趨勢已不可阻擋。中國的企業家提出要走出去“與狼共舞”,所以出現了前面的海爾和后面的TCL。成敗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條路對于本土企業來說,是必然的選擇。
今后不存在中國市場問題,只存在全球市場中的中國區域市場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咨詢副主任陸刃波認為:“中國品牌的生產成本低、人力成本低等優勢已經被打破。外資已經全面享受到這些優惠,本土企業過去在市場的比較優勢,現已不復存在。”
如果談優勢,外資品牌反而就更有優勢,他們的品牌形象在消費者心目中還是有一定市場的。雖然產品上已無本質區別,但他們的價格還是可以每臺高出本土品牌1000-2000元,然后再拿出每臺20-30元來激勵促銷員,再跟本土品牌在終端競爭。這一招很有效。
不過總體來看,創維數碼CEO張學斌認為,兩者依然是有區別的。“第一,中國企業的效率高,外資決策太慢。第二,中國企業在應用技術的整合上有優勢。第三,他們的整體運營成本還是很高。”
而在彩電的技術上,本土企業和外資品牌的產品差距日益縮小。PDP、LCD技術已經存在半個世紀,并沒有革命性的突破。比如,視角問題,現在能達到170度,非要達到180度是沒有意義的。還有,反應速度問題,現在能達到4毫秒,再追求2毫秒也是沒有意義的。這些人體是感覺不到的。
對于新進入者而言,還是存在幾個弱勢:1.品牌差;2.這個產品對技術還是有要求的,對圖像處理也有要求;3.隨著3C融合,很多技術要融進去。不同的市場,要有不同的技術去配合,這是有難度的。
平板時代的到來,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當所有企業同處于一條起跑線的時候,行業的又一輪洗牌在所難免。
左右環顧,誰能在平板時代勝出,無疑要看誰的投入大和誰的掣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