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提到了液晶和等離子各自不同的成像原理,這些差異直接導致了二者在色彩表現上的不同。這里小編先要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兩種顯示器是如何產生色彩的,我們先來看看等離子電視。等離子顯示器顯現色彩依靠的是其內部的等離子體激發熒光粉——這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傳統CRT顯示設備,因此通過控制電壓讓不同能量狀態的等離子體轟擊熒光粉就能激發出連續的不同波長范圍的光線,從而呈現出各種色彩——由于激發出的光線波長是連續的,因此和CRT一樣,等離子能夠顯示的色彩數量也是無限的。

等離子顯現色彩的過程比較簡單也比較高效
之后,我們再來看看液晶電視。液晶電視顯現色彩的過程比較復雜,首先要由背光系統產生一定波長和能量的“白光”,這些白光首先被偏光片扭轉90°變成偏振光,通過電壓控制液晶分子不同的偏轉狀態,偏振光被液晶分子調制后投射到一層薄膜上,這層薄膜叫彩色濾光片,它負責將“白光”中的紅、綠、藍三種光過濾出來,再透過另一層偏光片合成為我們最終看到的顏色和畫面。

液晶顯現色彩的過程相對復雜
從上述原理我們不難看出,作為主動發光顯示器件的等離子電視其色彩范圍(也就是色域)主要取決于熒光粉的種類和等離子體的激發狀態,因此理論上來說更容易實現廣色域顯示。而被動發光的液晶電視其色域基本上取決于背光源的波長范圍,在目前冷陰極熒光燈管(CCFL)占據主流的情況下,液晶電視的色域很難和等離子電視抗衡——索尼BRAVIA著名的WCG-CCFL“亮艷色彩背光”技術通過在背光源中添加磷元素才實現了92%NTSC比值的廣色域,對于等離子電視來說90%的NTSC比值才是正常水平。由此可見,至少目前等離子電視所能呈現的色彩范圍要比大多數液晶電視更加寬廣。

CIE 1931色度圖
除了代表色彩范圍寬廣度的色域之外,電視的色彩表現力還取決于所能呈現的色彩種類,即在某個固定的色域范圍之內,電視能夠呈現出多少種不同層次的色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灰階(亮度的等級)。對于液晶電視來說,能夠在特定的亮度范圍內劃分出多少級灰階取決于驅動IC的位數(bits)——6bit驅動IC能夠劃分出26=64級灰階,而8bit驅動IC則能劃分出28=256級灰階,顯然256級灰階的層次表現力要比64級灰階更強。出于成本和實用性等多方面的考慮,目前主流液晶電視普遍采用8bit驅動IC,紅、綠、藍三原色各能劃分出256級灰階,256×256×256=16.77M色,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真彩顯示(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些液晶電視廠商宣稱的xx億種色彩只是芯片處理亮度的采樣率,而不是真正配備了10bit、12bit乃至更高位數的驅動IC——這個成本是相當高昂的)。
反觀等離子電視,只要控制各個像素的發光時間即可獲得不同亮度,因此實現更精細的灰階劃分其難度要比液晶電視低很多。再加上更加寬廣的亮度和色彩范圍,因此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種色彩的再現能力并不希奇。由此可見,無論是色彩的范圍還是再現數量,目前等離子電視仍然較液晶電視占據明顯的優勢——只不過這種優勢在普通用戶眼里也許并不那么明顯,尤其是在賣場信號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
結論:色彩表現方面,等離子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