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電視響應時間仿佛是與生俱來的,但液晶電視本身的技術飛速發展,并沒有給液晶在高速運動畫面帶來質的飛躍。我們常常看液晶電視時,還會看到殘影和脫尾的跡象。
液晶電視響應時間實際意義
而令人感到諷刺的是,液晶電視的響應時間的指標卻逐年遞增,從當初的16毫秒到8毫秒,再到4毫米。甚至前一段時間國內某個廠商曾宣布達到了“1毫米”的標準。
其實廠商宣傳液晶響應時間,本身就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做法。因為只有響應時間達不到人眼的視覺要求,才去標注響應時間。如果響應時間足夠快的話,就不需要標注了,就像CRT、等離子就從來沒有炒作過響應時間的概念。
筆者認為,液晶響應時間不應該數值來評判的,應該用眼睛來評判。如果我們看到高速運動的足球不在有“尾巴”,畫面中跑動的人不會再有“鬼影”。誰會在乎響應時間是幾毫秒呢?液晶電視做出來畢竟是給人眼看的,人如果看不出脫尾的圖象,即便做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1毫秒”,又有什么實際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