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十一”國產彩電為反擊合資品牌首次采用價格攻勢之后,日前國產彩電再次集體發力猛打“價格牌”。記者從渠道方面了解到,自11月6日以來,國產彩電價格較之前有15%~20%的降幅,降幅明顯,致使業內紛紛猜測國產品牌是否面臨巨大的庫存壓力。不過,液晶屏價格的不斷走低卻是此次降價的最大催化劑。
這輪降價潮,外資品牌似乎并不急于跟進
原因:成本降低是降價的首因
對于此次全國范圍的降價,王云利表示,之所以液晶電視大幅降價有兩方面的原因,上游液晶面板廠家產能過剩,導致供大于求而快速降價,使得液晶電視整機企業生產成本降低;整機廠家自身的生產技術進步使得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
事實上,自今年9月以來液晶屏的價格確實有所回落,甚至不少上游屏生產商在不斷減產來抑制降價。
對此,廣州國美總經理高集群對記者表示,此次由廠家自發的降價,主要是成本降低,屏采購價格回落造成的。他分析指出,國內廠家在“十一”銷售的電視采購都是8月份左右生產的屏,而現在市場上銷售的整機屏都是在9月之后采購,上游屏生產商要化解生產壓力,也帶給國產品牌很大的價格優勢,“成本降低就有了一定的降價空間。”
事實上,除了屏價格降低帶來的影響,不少業內人士更愿意將此次大范圍降價歸結于“巨大的庫存壓力”。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近期全球金融風暴加劇,歐美市場萎縮,出口受阻,國內的消費需求又減少等因素迫使國產品牌聯合零售商集體降價。
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表示,全球金融風暴令實體經濟受到一定沖擊,而對于國內彩電企業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庫存問題。“很多企業面臨資金周轉的壓力。”他表示,目前包括液晶電視在內的多種產品均已顯現銷售疲態,中國彩電行業可能由此掀起新一輪價格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