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洋彩電面臨品牌危機
中國消費者調查中心發現:61.9%的中國消費者擔心降價洋彩電的質量,有73.1%的消費者買了洋彩電一年之后均表示“有點后悔”,表示“很后悔”的也有17.4%,86.5%的消費者對洋彩電降價太快與服務態度較差表示“不滿意”。中國100多家媒體報道了兩個最典型的例子:韓國LG彩電與空調均涉嫌“翻新門”,即將舊產品的外觀裝飾一新后按新產品銷售;日本廈普彩電則將“臺灣屏”刻意宣傳成“日本原裝屏”;同樣價格的廈普彩電,在中國的質量遠比日本差。國家信產部、中國消費者協會、發改委權威機構的專家均認為:作為中國平板領頭羊的海信彩電,一直以核心技術領先、宣傳上低調穩健、自主創新能力超強飲譽中國,因而海信在中國的美譽度超過三星與索尼并不奇怪,說明中國彩電的核心技術與社會責任感終于得到了廣泛認同,消費者的民族自豪感顯著增強。
中國質量協會與廣東省省情調查中心也在全國發現:洋彩電中文說明書中刻意隱瞞英文說明書中洋彩電的“缺陷”與“提醒”,22.54%的受訪者表示“跨國公司履行的社會責任與在中國所獲得的巨額利益極不相稱”,認為洋彩電的中文說明書遠不如英文說明書“誠實可信”,這是洋彩電有意逃避對中國消費者的社會責任;81.29%的受訪者還對“跨國公司歧視中國員工”表示強烈不滿。中國家電協會也認為:海信、TCL等國際化好的企業,在國外的英文說明書就與中文一致,值得洋彩電學習。
國民經濟研究所專家、中國企業評價協會家電組主任施業傳教授認為:洋彩電在公司內歧視中國員工,在市場上歧視中國消費者,在降價時悄然降低品質與服務,均是源于“對中國的文化歧視”,中國消費者為“崇洋媚外”而出血買單也是一種自信心不足的民族頑疾;當然,價格特別高的洋彩電質量還行,對洋彩電也不能一棍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