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為監測唐家山堰塞湖水情,有關單位和專家緊急搭建了遠程視頻監控系統,通過這套系統,在綿陽市唐家山堰塞湖排險水情測報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可以實時監測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流水。據了解,在監控點擔任監視任務的攝像頭,全部采用海康威視DS-2AF1系列高速球,在監測期間表現出色,成功完成任務,為監測唐家山堰塞湖水情做出貢獻。
媒體采訪截圖
新聞回放:
新華社6月10日消息,北川縣通口河電站閘門全部打開泄洪。通口鎮是距離唐家山堰塞湖最近的一個鎮。當日,唐家山堰塞湖成功實現泄洪,綿陽百萬群眾的“懸湖”威脅終于解除。
中新社6月8日報道,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無線通信研究中心、上海翰訊無線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組成的通信應急分隊目前正在唐家山堰塞湖監測水情,分隊成員鄭敏今天告訴記者,他們的目標是將“天眼”架設在堰塞湖流域,隨時盯防水情。
據了解,應急分隊在唐家山堰塞湖泄洪通道沿線目前建立了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共建立了十四個無人值守觀測點,其中有五個紅外線“夜眼”。所設的十四個監測點,壩上一共有五個,兩個夜視,三個用于白天觀測。另外九個分布在北川、通口電站、涪江橋、香水鄉、青蓮等地。
“攝像頭可以通過控制進行左右三百六十度旋轉,上下九十度旋轉,三十六倍變焦,即時傳輸視頻數據,收集的數據通過衛星即時傳回到北京、上海、綿陽、成都等各個抗震救災指揮部,為預測水情提供重要決策支持。”鄭敏介紹說。
據了解,寬帶無線多媒體系統這次是在全國范圍內首次投入應急通訊領域。五月三十一日十八時,綿陽市抗震救災指揮部成功地接收到通過MIWAVE寬帶無線監控系統傳來的唐家山堰塞湖清晰監控圖像。
我們在唐家山堰塞湖救災指揮部看到,通過攝像頭方向,不僅能清晰地看到各監測點的畫面,并且可以放大,甚至可以隨時查看歷史記錄。同時,工作人員始終堅守在屏幕旁監測,并有規律地維護系統安全。
央視網6月4日消息(朝聞天下):目前,唐家山堰塞湖大壩的修建工程已經基本完成,壩上的人員陸續撤回,不過人員撤回之后,專家對于大壩以及主要泄洪區域的監測仍然可以實時進行。
這依靠的就是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技術人員在壩上安裝的衛星傳輸視頻的實時監控點。現在,這些監控點的安裝工作怎么樣了?傳回的畫面又是什么樣?我們來看前方記者發回的報道。
中央臺記者王曉潔:中國科學院在中國衛通和杭州華數等十幾家單位的支持下,目前在唐家山堰塞湖大壩以及沿途的泄洪區域已經布置了13個遠程的視頻監控點。目前,這13個點的視頻畫面都實時回傳到了位于綿陽的唐家山堰塞湖水文監測指揮中心,這樣專家們就可以遠程地實時監測到堰塞湖大壩的最新情況,從而做出分析和判斷。
專家介紹,目前在堰塞湖大壩上總共布置了五個監控點,其中有兩個是在夜間監視的紅外監控點;另外三個分別布置在大壩前、大壩左后,以及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