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下午,華為發布下一代攝像機HoloSens SDC,稱要打造機器視覺第一品牌。作為中美科技戰場,風口浪尖上的華為,宣誓要做第一的產品“一定來歷不凡”!
機器視覺:下一代互聯網上的“狗”
“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是20年前,網絡上最流行的一句調侃。然而,“狗畢竟不能真的上網”;在互聯網那一端,更可能陪著你的是“一臺機器”。這樣的機器,并不只是,“AI程序機器人”,而更可能是那些能夠感知、行動、處置,甚至決策的“機器終端”。而在互聯網這一端,應用者也能實時看到“對方”所處的“情景態勢”。
對于這種網絡結構描述,有人用“智能互聯網”這個名詞,也有人說這叫做“物聯網”時代,還有人說這是“半虛擬化社會”。不過,從“數據交互”的基本形態看,這種“后互聯網”更應該被稱為“智慧視頻互聯網時代”。在智慧視頻會聯網上,“機器視覺”就是“那端”最重要的“一只狗”。
華為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周躍峰指出,機器視覺與生活、娛樂、通信、生產、安全的深度結合,將是一個千億美元的巨型市場。周躍峰的這個結論,可能還是偏保守的。視覺作為人、動物最重要的信息攝取與學習途徑,在AI而言也不會例外——最大膽的預計是,未來“80%”的網絡互動將由視頻及其相關技術“承載”。相對于傳統的數據型互聯網,AI視頻互聯網,不僅是“再造一個”互聯網,而且很可能是一個“功能場景更為豐富”、“應用價值更為深刻”、“規模也更為龐大”的互聯網體系。
在這個嶄新的智慧視頻會聯網上,機器視覺就是“人類”之外的最重要的參與者——而且從“值守”的專業度看,機器視覺的參與深度將遠遠超過人類自身:機器視覺+5G網絡+應用場景的“創新革命”,必然促使后互聯網時代“智慧視頻”占據網絡行為的C位。
不就是一個攝像頭嗎——還真不是!
在產業互聯網中,目前最大的應用體系是“安防”。而安防的核心自然開始于“攝像頭”。華為的機器視覺戰略也從“攝像頭”產品開始。這使得很多人認為:機器視覺不就是一個攝像頭嗎?這顯然是一種誤解!
首先,攝像頭只是一個“光電”信號傳感設備,并不構成一個獨立終端。機器視覺必然要融入算法、存儲、感知、行為等“動作內容”。機器視覺技術基于傳統攝像頭,但是遠超過傳統攝像頭。甚至,HoloSens SDC模塊設計中,專門有一個“生態互聯區”模塊:這個模塊的更換直接導致產品“功能”的變化。
第二,即便是攝像傳感器部分,機器視覺也已經“不再傳統”。比如,工業品控的機器視覺系統,要求特殊的“光電”感知:紅外、紫外,甚至X射線等特殊分辨;超人眼的高亮、微光、分辨率分辨能力等等,都不是傳統安防攝像頭系統能夠比擬的。尤其是在超高清超人眼分辨率、遠距離分辨、穿透分辨等方面,機器視覺的“攝像傳感”創新才剛剛開始。
第三,機器視覺設備應該被視為一個“載體平臺”。不僅僅是能夠承載更多的前端動作指令,也應該成為“更多的信息感知平臺”。例如,機器視覺與機器聲覺、機器嗅覺、流體壓力觸覺、靜電場感知等同平臺融合等。事實上,物聯網時代一定基于“更多的傳感器”(就如同生物不僅依靠視覺一樣)數據,才能打造嶄新的應用體系。
第四,機器視覺融合AI模塊,具有顯著的“視覺分辨”功能。例如,疫情期間,百度開發的算法,可以幫助機器視覺系統,通過紅外感知傳感器,分辨大人流中的“異常體溫者”。這種AI融合,是開放的、學習型的、不斷升級的,是以任務為目標迭代進化的。即,機器視覺具有一定的“生物學習”性和自主智慧性。
所以,從這些角度看,尤其是從華為HoloSens SDC強調的“模塊化”理念看,機器視覺是一個“攝像機”的平臺化超級升級過程:打造一個以視覺為核心,融合多種傳感技術、動作支持與AI系統的“網絡智能互動的值守終端”。
機器視覺,打開“后”互聯網應用的大門
機器視覺會重塑互聯網應用各局。例如,HoloSens SDC已經被安裝部署在海拔6500的珠穆朗瑪峰,無電、無有線網、無光和無現場運維下,持續為全球觀眾提供珠峰實時情報。——這是典型的“物——機器視覺——人”的新互聯場景。
即,將無人的場景、或者人無法做的工作、人不能感知的信息接入互聯網,這是機器視覺最大的意義。萬物互聯,歸根結底不是“物與物”的連接,而是“物與人或者人類社會”的連接。機器視覺實現了“智能的遠端場景數字化”,進而打破了空間和原始信息形態的束縛,實現了“視頻技術為核心”的“物與人的全新交互”方式。
顯然,我們的世界“物”的概念規模遠大于人。這就使得“視頻互聯網”時代,“連接物與人”的新興網絡應用,無論是復雜度、規模、價值創造能力,都將遠遠超過傳統的、基于“人與人”溝通為主的互聯網!所以,華為說“機器視覺”要做到第一,這只是謙虛的說法:華為的意思是“下一代互聯網”要被其重新定義。機器視覺的第一只是“開門”的鑰匙。
“無論何方何地何時,無論危險、安全,無論細節還是整體……都能身臨其境!”這就是機器視覺要為人類網絡應用帶來的變革,是真正讓互聯網應用“無處不在”、“不依賴于人類的無處不在”的開始。
作為嶄新的“視頻互聯網”,機器視覺只是開始
“10年前,我們提出物聯網。但是,這個物聯網怎么搞呢?如何讓所有物能夠和人對話呢?”行業專家指出,初期的思路是“眾多的專用傳感器”。這個思路簡單,卻并不實用。因為,傳感器種類繁多——難以管理;傳感器功能單一,形不成系統化的場景。機器視覺的概念,恰打破了這一瓶頸。
一方面,機器視覺,依賴超清晰度視頻AI分析技術,可以最大程度用一種傳感器,獲得超大范圍、超多類型的信息;另一方面,機器視覺設備平臺化,構成傳感器綜合體“就如同人的臉部五官足以感知物、聲、香、味、觸等覺知”,構成統一場景下的“物聯”單元。二者結合,解決了大多數場景下,物聯網終端“趨同化”、“廣泛協作化”的商業實現瓶頸。
因此,機器視覺幾乎是廣義物聯網的“最關鍵一步”。當然,這只是開始而已:例如,超清視覺視頻,需要大存儲,這顯然對云存儲業非常有利;基于機器視覺的人端平臺,是整體應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顯然對商顯和智慧指揮中心應用市場有利;大量的物聯網信號需要傳輸,所以電信企業已經提出三千兆網絡計劃;機器視覺的信息處理,需要大量AI算法研究、AI算力支持和AI芯片設計,這對于軟件、云計算和專用芯片行業是重大利好;甚至,機器視覺的普及,需要精密長壽命傳動裝置大量應用、需要新型光學技術,如液態鏡頭大量應用,會帶動AI嵌入式計算和自主太陽能與儲能體系的應用……
牽一發動全身。華為的“千億美元”目標,更多的只是指機器視覺的終端平臺本身。如果要完全融擴整個產業應用鏈條和體系,這一市場規模必然是驚人的、難以估量的。
總之,機器視覺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新型互聯網應用的開端、物聯網的最佳終端解決方案之一、視頻互聯網的關鍵支撐設備、智慧社會升級的基礎技術、自動生產過程的有力助手……更是,新基建時代終端產品創新的關鍵革命之一。華為HoloSens SDC只是開始,接下來6個月,市場出現數十款類似產品,不應該被視為“跟風”,因為這真的是一次“互聯網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終端革命”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