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資集體步入衰退期 發展思路不明最堪憂
盡管日韓巨頭始終聲稱“重視中國市場”、“在中國市場加大投入”云云,但其新產品非“本土首發”即“北美上市”,在技術上的保護意識也依然根深蒂固。事實上,國內平板電視市場發展至今,中外品牌的產品在技術、品質甚至價格上幾乎已經占據同一起跑線。而一向被冠以“高端”美譽的外資平板電視產品近來卻成批量的出現質量問題,從夏普“黑屏”到東芝“豎線門”,洋巨頭們必須反思:中國消費者不會永遠為了個牌子去給“高價低質”的產品買單。否則,中國消費者近期接連的“受騙經歷”或成見證日韓平板電視品牌集體性衰退時代逐漸到來的一個拐點!“液晶王”夏普的LCD電視目前在中國的占有率已經從2004年最輝煌時代的25%跌落至10%左右,落后于索尼、三星。事實證明,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沒有人會永遠站在金字塔的頂端。哪怕是夏普!夏普生產的液晶電視也不是全部使用自己的屏,也在使用臺灣屏。那么,當品牌光環退去、技術不再領先時,日韓平板巨頭們靠什么來應對中國本土同行的追趕甚至顛覆呢?
更為令人擔憂的是,日韓企業對前衛技術的追求已經發展到了傲慢的地步,這實際上是對目前產品的不信任、缺乏合作意識的表現。自去年2月不斷傳出索尼與夏普合作的消息,索尼采購“液晶之父”大尺寸面板,看似明確了前進的方向,與此同時又始終致力于“像紙一樣薄”的OLED及游戲機聯網。與三星、夏普不同,索尼是3S中唯一不具備上游資源獨立開發能力的企業,若OLED研發順利且實現市場化,索尼則可以將液晶資源淘汰的損失輕松轉嫁。但問題是OLED離普通消費者太遠,致使索尼始終處于主流產品受制于人而替代品遙遙無期的被動局面。從液晶電視三強3S的分分和和以及它們在產品研發上的不確定,難以看到其發展策略上的主線。為了保住目前的市場地位又不得不前仰后瞻,結果就是整體發展路線的混亂、品牌定位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