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環境:百舸爭流還需巧借東風
彩電企業進軍上游開發核心技術領域,固然勇氣可嘉,但還欠缺些底氣,還需要來自政府層面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企業要上液晶面板等項目,動輒需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投資,按照韓國、日本的做法,這種可以讓全行業受益的共性技術研發亟待政府施以援手,因為這是事關整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抉擇。
目前我國彩電工業的年產值接近2000億元,在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達23%左右,是基礎較好、競爭力強、發展快、規模大、國際化與市場化程度高的電子信息支柱產業之一。彩電業的轉型將不僅帶來制造業的產業鏈變革,也將帶動終端產品與內容進一步融合發展。隨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和數字家庭等新興應用領域的出現,產業相互間迅速滲透或融合,傳統的專業化界限逐漸消失,彩電業將形成新的信息家電產業。推進信息家電、多媒體技術等業務的發展,則可以為芯片廠商、設備商及終端廠商、平臺提供商、電信運營商、內容開發商、頻道運營商等整個產業鏈中的企業提供新機遇。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彩電產業向上游破冰的意義在于,平板電視產業鏈重心將轉移至中國,促使國產品牌提升市場話語權。隨著東芝、日立收縮戰線,三星、LG相繼減產,令曾對國產彩電形成合圍之勢的外資品牌“風光不再”。業界人士表示,2009年是國產平板電視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反攻的拐點。
在這個關鍵時刻,政府出手了。最近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自2009年起將連續三年組織實施彩電產業戰略轉型產業化計劃,以專項資金等強有力的措施推動企業平板化轉型,推動企業向上游模組延伸,推動屏生產線的建設,并明確提出了扶持終端廠商“32英寸以上平板電視模組與整機的融合設計及產業化、整機節能環保設計與產業化”。今年專項的重點是彩電征集、平板顯示面板模組、平板顯示關鍵配套件及材料、平板顯示專用制造和測試設備等4個方面。
對于國內彩電產業而言,國家發改委推出的三年重點扶持計劃無異于一針強心劑,彩電產業鏈受益頗多,國內彩電產業、特別是規模彩電企業及上游產業將從中受益。這是國家首次以文件形式牽頭發展平板電視產業及新型CRT電視產業,此舉表明國家希望通過政府支持、企業參與的方式,最終達到建立我國彩電產業強勢地位的目的;其次,國家有可能出資參與企業液晶及等離子面板制造,對我國建立平板顯示產業上游競爭力很有好處。
此前,國務院正式發布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主要以支持彩電產業結構調整、打造相對完整的平板彩電產業鏈為目標,以提高自主發展能力為核心,以面板重大建設項目為牽引,兼顧目前主流顯示技術及未來發展,通過國家支持和引導,做大做強彩電整機產業,完善新型平板顯示器件產業鏈,增強中國彩電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十一五”規劃中,平面顯示產業只是作為元器件產業中的一部分來論述,而在這次振興計劃中,平面顯示產業被列入三大重點突破的核心產業之一,新型顯示器件企業更被納入高新技術企業范疇。振興計劃提到的6項重大工程中有3項主要是圍繞彩電行業展開的。如支持骨干企業建設6代以上液晶屏TFT-LCD生產線;建設基于自主音視頻標準AVS的數字電視內容綜合服務平臺;建立國家數字電視應用工程中心,支持數字電視專利池建設,進一步制定完善相關配套標準等。
處在巨變前夕的彩電制造業成了這個振興規劃的受益者,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發布當天,海信電器、四川長虹、深康佳的股票高漲。據悉,為支持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國家還將在稅收等方面予以支持。消息人士告訴記者,國家6000億元的產業振興總投資資金中將有1000億元左右的政府引導資金,其中用于平面顯示和彩電轉型的資金將超過300億元。
與此同時,隨著以AVS為基礎的數字電視專利池的建設和完善,中國企業可以通過專利互換等方式徹底擺脫專利費的困擾,并重新進入歐美市場,這或將是中國彩電奪取全球主流市場和價值“權杖”的開始。
中國彩電市場研究專家陸刃波認為,這是“十一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信息產業發展規劃及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一個延續,充分說明政府在政策上給予產業扶持。但他也表示“對整個產業,包括彩電企業及零部件生產商都是有幫助的。但技術落后的小企業仍將被淘汰。”
政府對家電產業的扶持還有“家電下鄉”計劃,即以政府補貼的方式直接拉動農村地區的家電消費。近期家電下鄉的限價提升,增加了家電產品的覆蓋力度,選擇范圍更廣。僅在電視領域,由于限價從2000元提升到3500元,32寸、37寸等主流平板產品將走入農村,平板電視在農村地區的銷量從前期預計的200萬臺上升到500萬臺左右。DisplaySearch預計在各項政策的刺激下,今年中國平板電視將仍有超過30%的出貨增長,出貨量將超過2000萬臺,其中液晶電視出貨比例達92%。
這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密集出臺,讓仍在深夜里的彩電制造業看到了一抹曙光。
出井伸之的那個“隕石與恐龍”故事似乎還沒說完。大家知道,恐龍滅絕后的地球并沒有停止轉動,后來人類社會取代了恐龍世界。以后的問題是,中國彩電業能成為更有競爭力的新人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