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1998年IPv6協議即已成為草案標準,一直到今天卻仍未得到廣泛普及,我們需要冷靜反思其中原因。
首先,安防領域作為一個特殊的領域,其安全性、保密性尤其重要,所以目前網絡架設大部分仍然采用局域網、或者其他保密性傳輸方式,真正在廣域網上掛載的IP設備的應用還沒有得到廣泛普及。同時,縱觀以往安防行業,“模擬設備+數字服務終端”的方式占據多數,服務終端的集中化管理也催生了監控的地域性,模擬直接輸出監控在這個時候占據主要的市場,雖然有網絡訪問的技術早就在其中應有,但基于聯網觀念的淡化、網絡訪問和設定只間接地才能操作到設備,即增加了開發的難度和賴以的品質——穩定性,所以就沒能喚起人們的關注,使得人們對遠程訪問的需求并不是那么的熱切。
其次,安防產品要完全支持IPv6還需軟硬件的配合才能實現。而新產品要支持IPv6需同時考慮到舊的路由器、交互設備等存在的兼容性,而舊產品的升級在軟硬件上都需要花銷大筆開支,這些支出的必要性對于生產廠商、平臺提供商和最終用戶而言,除了滿足IP地址外,并無特別重大的意義,而就眼前的聯網形式看,更多是局域的形式,對于IP的需求并不那么迫切,這也造就了IPv6在用戶層面推廣的大難題。
再者,對于IPv6能夠降低IPv4網絡的復雜性和更換后帶來的潛在成本上的優勢也只有制造商才能夠體會到,用戶和運營商卻無法感受到,尤其是市場普遍缺乏IPv6新技術亮點的典型案例。而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廣域網絡帶寬其實一直是視頻類數據傳輸的瓶頸。用戶考慮到成本和安全性問題,也導致安防產品短期內還是會以IPv4協議為主導。即使有IP憂患意識的廠商,在成本問題考慮、平臺的兼容上也不得不持觀望態度,這就導致整個產業鏈缺乏推動IPv6的動力。
此外,安防行業要普及IPv6的建設,還需要解決以下問題:運營商/平臺商級別的支持,需要在硬件設備上、通信協議上奠定基礎工作,全面兼容IPv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