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之路
事實上,擴大代工已成為每一個中國彩電企業的必然選擇。“2011年創維應對市場不確定性的策略之一就是,加大海外出口。”楊東文表示,海外出口所指仍是代工,“我們會向美的、格力學習,用規模平攤成本。”
創維彩電事業本部總裁楊東文表示,2011年創維將加大替海外代工的力度
TCL海外液晶電視銷量下滑的一個原因是,原有的飛利浦液晶代工訂單被冠捷搶走。一項數據顯示,2009年TCL的飛利浦OEM訂單有170萬臺,但2010年前三季度OEM總訂單僅30多萬臺。形勢所迫,TCL不得不趕緊調整OEM策略,并于7月底與東芝株式會社成立合資公司——東芝視頻產品中國有限公司,主要目的便是彌補缺失的代工訂單。預計該合資公司2010年銷量為100萬臺。
康佳集團也與日本東芝公司簽署了70萬臺液晶電視ODM代工訂單;曾經的平板大王廈華電子,從2009年開始已全面轉向代工。目前百思買1/3的代工訂單由廈華生產,今年前三季度在行業利潤全面下降時,廈華電子依然實現了6000多萬元的利潤,僅次于海信電器和創維數碼。而此前廈華電子一直處于虧損狀態,這不得不說,雖然代工利潤微薄,但有效、可控。
不過,對于中國彩電廠家來說,即便是代工這條路,也顯得十分狹窄。雖然不用再與日韓等彩電巨頭貼身肉搏,卻要面對臺灣強大的代工勢力。全球最大的液晶電視代工廠——冠捷,預計2011年生產液晶電視約1500萬臺,產值40億美元左右,營業額已經占到冠捷整體的35%左右。在未來5年,電視產品方面冠捷預計可以做到100億美元。
郭臺銘掌控下的鴻海,2010年也開始在液晶電視領域整合發力。2009年11月,鴻海旗下的群創光電宣布合并奇美電子,組成“新奇美”公司。并購后的“新奇美”產能將超越友達,成為臺灣最大的面板廠,并躋身全球面板第三大廠。此舉解決了鴻海對液晶電視上游面板的大規模訴求。2010年,鴻海開始從索尼切入,先后買下索尼墨西哥、捷克、西班牙工廠。分析師認為,鴻海今年的液晶電視出貨量可達850萬臺,比去年大幅增長962%。
富士康深圳廠區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鴻海來自索尼的訂單就高達700萬臺左右,其他代工品牌還涉及VIZIO、三星、飛利浦等。2011年鴻海集團的液晶電視代工總量可望以2000萬臺起步。目前,鴻海在中國內地的液晶電視主要集中在松江工廠生產,但在剛剛建立的成都工廠招工啟事中已經看到,該工廠將涉及液晶電視。傳言稱,索尼在中國內地的液晶電視也將由鴻海代工。
臺灣代工廠家的另一大優勢是,他們都已經初步具備布局于全球各地的工廠
除了鴻海和冠捷兩大代工巨頭之外,臺灣的緯創、仁寶、瑞軒都是赫赫有名的電視代工廠。與臺灣成熟的代工廠相比,中國彩電廠家擁有的自主品牌和不專業的代工管控體系使其處于明顯的劣勢。前冠捷科技集團TV事業部總經理、現惠浦電子總經理劉丹,2008年曾親自參與了冠捷、TCL與飛利浦的代工訂單談判,“當時TCL出價每臺電視比冠捷便宜5美元,最后冠捷讓出了訂單。”劉丹認為,國內彩電廠家在成本上是有優勢的,但是2010年TCL還是丟掉了訂單,原因并不在于冠捷2010年8月接管了飛利浦品牌電視機在中國(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采購、分銷、市場和銷售,“關鍵還在于兩者的理念和運作模式不能很好地實現對接。”按照劉丹的說法,中國彩電廠家是按照計劃運作,而臺灣代工企業是按照訂單運作。代工企業完全為每個客戶量身定做,有專門的團隊為一個代工品牌服務。而作為品牌商也會考慮,中國彩電廠家自有的品牌是否會對其構成威脅。
臺灣代工廠家的另一大優勢是,他們都已經初步具備布局于全球各地的工廠。以冠捷為例,在中國內地的福清、北京、武漢、蘇州、廈門、青島設了6個廠,在海外的波蘭戈茹夫、弗洛茲瓦夫,墨西哥蒂華納、華雷斯,巴西瑪瑙斯、圣保羅建了6個廠。鴻海通過收購索尼工廠,在全球也有了三個工廠。而中國彩電廠家在國外真正建立整機工廠的,幾乎沒有一家。如果考慮關稅、物流等因素,日韓等大品牌廠家只能將在中國或周邊國家的生產訂單給中國彩電廠家。但這些日韓品牌在中國大都有自己的工廠。
中國彩電廠家對于代工有著自己的期望,可以為自己的品牌加分,降低采購、生產成本。這是美好愿望,但前面的道路卻依然荊棘密布。楊東文說,代工只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特定選擇。他總覺得,代工絕不是長遠之計,“現在中國勞動力成本這么高,你從沿海搬到內地,當內地勞動力成本也提高,你再往哪里搬?”對中國的彩電企業來說,做一個有技術底蘊、有自主品牌的企業仍然是他們最大的夢想和奮斗的動力。但這條路,正走得越來越艱難。
在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浪潮,中國彩電業的出路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