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IT思想的電視企業也會消亡
如果連接廣播電視網絡不再是大屏幕智能電視的主要工作模式,甚至一些產品已經不再提供這樣的接口和功能(省下一個彩電高頻頭,可以節約百余元,甚至數百元的成本),那么彩電就不能再叫做彩電——他應該被親切的稱作“智能電腦”!
智能電視和智能電腦也許根本沒有差異。如果非的說有什么差異,也只是因為,電視的顯示面積更大而已。但是,對于彩電的制造企業,智能電視到智能電腦的轉型,卻不是那么簡單。因為這意味著彩電企業將告別家電產業,而成為一家“IT”企業:他們的陣營領袖不再是海爾,而會是聯想!
IT領域與傳統家電領域最大的不同在于市場規律。IT行業是公認的高速產品換代市場、終端企業技術空心化市場、價格戰市場、低利潤市場。即便是惠普、聯想這樣的行業巨頭,在利潤鏈條上也處于“最末端”——正因為行業巨頭已經處于利潤鏈的最末端,所以PC市場很少有中小企業能夠“滋潤的生存”。
簡而言之,IT化的彩電市場,對于彩電企業意味著的是更為激烈、殘酷和迅速的市場競爭!意味著彩電企業作為這類產品的“技術核心”地位的徹底消失——就像現在主打的雙核智能電視一樣,多數彩電企業的顯示屏幕是買的、CPU是買的、內存是買的、操作系統也是別人授權使用的:在雙核智能電視中,最核心的關鍵組件,最核心的技術極少有來自彩電企業自身的。
半導體制造、IC研發、OS設計、軟件、內容與服務、液晶面板產業……這些已經成為智能電視,或者是彩電企業“離不開”的上游伙伴,衣食父母。彩電企業的任務是,將這些上游產品和技術,安全穩定的組裝在一起,然后銷售給消費者,并負責售后服務——這就是最簡單“智能電視硬件”廠商的命運。
技術空心化還不是彩電企業智能時代最大的競爭命題。在大家都沒有什么核心技術、都依賴于上游市場的背景下,成本競爭、價格競爭的積累,必然導致規模競爭的重要性的提升。只有規模更大的企業才更有上游議價權、下游影響力——這就是IT行業現在發展成巨頭主導格局的根本原因。
用海信的話說,就是未來國內彩電主流市場將只剩下三五家,多數品牌都將消失。實際上,這一過程早已開始:夏新已經消失、廈華、三洋被徹底邊緣化、松下、東芝、日立、飛利浦,甚至LG這樣的昔日巨頭也已經徹底告別一線陣營!
這些企業品牌消失或者邊緣化的原因很多,但是歸根結底是這些企業沒有明白以液晶產業為主導、以智能化為方向的彩電產業,正面臨著IT規則的挑戰這個事實。對市場方向和規則的誤判,決定了他們在終端市場必然犯下一系列的錯誤,才導致今天邊緣化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