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領先不同決定造就臺韓不同命運
可是你知道嗎?全世界第一片AMOLED面板,不是三星做出來,而是臺灣的友達。令人不勝唏噓的證據,就是2006年,明基西門子的最后告別作S88,搭配兩寸AMOLED屏幕。當時,不僅奇美的研發(fā)腳步也相當積極,包括PMOLED在內,全臺灣約有30家OLED廠。
但2007年金融海嘯來襲,友達不堪虧損,解散AMOLED研發(fā)部門,連帶造成臺灣OLED廠爭相棄守,賣設備、設停損。
在全球電子業(yè)陷入艱困的時期,三星卻沒有停止投資,由三星電子案三星SDI成立專攻小尺寸面板產線的SMD(三星移動顯示)。
一靜、一動,造成今日AMOLED市場被壟斷的現(xiàn)實狀況。
李正中分析臺灣與韓國面板產業(yè)結構不同,他說,三星高度垂直整合,臺灣業(yè)者卻是垂直分工,每個角色都各有難處。終端系統(tǒng)廠也不想看三星這只大老虎的臉色,但是臺灣面板廠過去暫停研發(fā),即便友達2009年緊急重新啟動計劃,但良率不夠高、連帶影響產能以及價格,競爭力就是不如三星。
《圖二 結構比一比》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yè)分析師周士雄也表示,TFT-LCD設備材料產業(yè)相當成熟,面板廠只要買設備回來幾乎就可馬上使用。但采用玻璃基板的AMOLED設備商僅能供應至4.5~5.5代線,買回來之后,如何調整制程…等微小但至關重要的“眉眉角角”,至今鎖死在三星的深宮大院。
“韓國政府當年對AMOLED的扶植,并不僅止于面板產業(yè),而是連同設備與材料業(yè)者一并養(yǎng)成的‘一條龍’產業(yè)結構”,周士雄補充道。
事實上,雖然三星目前仍然為了上游材料專利布局不如日、美,取得不易而大傷腦筋;但,三星仍然堅持發(fā)展95%材料本土化的策略,甚至愿意替材料商支出侵權賠償金。
工研院做東 拉攏廠商同船航藍海
臺灣必須想辦法突圍,對此,廠商和法人單位都有想法。
“臺灣機會就在中小尺寸!因為除了三星,外面完全拿不到貨,AMOLED完全處于‘奇貨可居’的狀態(tài),搶得非常兇”。去年六月,在臺北電腦展場,一位業(yè)界人士向記者如此表示。
事實上,友達、奇美在2011年日本橫濱國際平面顯示器展中展出多項4寸采LTPS基板的產品。錸寶采用a-Si基板技術,在二線手持裝置市場據傳訂單已滿。臺灣廠商的面板技術已經準備好了,就等材料廠、終端系統(tǒng)廠團結合作、步向量產。
“當大家不是在同一艘船上,就很難跟強悍的三星抗衡!在玻璃基板AMOLED我們已經落后,軟性顯示不可以再重蹈覆轍”。李正中態(tài)度堅定地說道。
工研院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國內廠商“兜起來”,大家一起搭上同一艘船,向同一個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