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內共銷售彩電產品超過4180萬臺,而這一數字被認為未來三年可能增長到4600萬臺,然后國內彩電市場的規模將趨于穩定,增速嚴重放緩。
但是,也有人士預測,隨著智能彩電市場的到來,新興彩電產品應用的普及、彩電娛樂的智能化、計算化、網絡化、多元化,彩電市場的規模性成長只是剛剛開始——也許五年之后,一個接近一億臺銷量的,叫做智能彩電的產品的新興市場會“突然”展現在大家面前。
4600萬,還是1億?這其中的差距在哪里?空間在哪里呢?答案是,很多電腦產品的傳統擁護者和消費者將選擇智能電視產品替代電腦。這就如同,現在用手機聊QQ的消費者比用PC聊QQ的消費者還要多一樣,更為適合家庭使用的智能彩電將來搶奪家庭PC市場,從而讓彩電企業可以期許一個億臺的彩電市場。
研究表明,家庭電腦大多數時候所起到的功能不是“生產性”的,而是娛樂性的。這種娛樂性主要體現為聊天、上網、視頻、游戲四大應用,和線上購物這種特殊消費上。而智能彩電,在這些領域的實力并不比PC弱,甚至還有屏幕“巨大”,可娛樂性更好的優勢。同時,由于PC的家庭應用過于形式集中和單一,PC產品的許多優勢,例如靈活性就難以發揮甚至成為弱勢:PC產品的應用所需的專業度要高于任何智能產品(手機、平板或者彩電),也更容易受到病毒和黑客的攻擊——這些方面智能彩電則具有安全以維護的優勢(智能彩電尤其適合IT知識不多的中老年消費者)。
導致家庭PC用戶向智能彩電轉移的另一個理論依據是:多臺臺式PC理論——一個家庭會購買多少臺式PC呢?答案做傾向于1-2兩臺!但是,這個數字肯定不能滿足“人手一臺電腦”的需求:即便加上筆記本電腦,也還是很難滿足人手一臺的需求——這是智能平板電腦、上網本、智能手機流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會成為家庭需要一臺智能電視的關鍵理由之一。同時,如果結合了第二臺電視的理論——兒童、青少年、中老年共處的家庭,個人欣賞需求的差異導致往往需要多臺電視——智能電視可以實現一臺電視等于第二臺電腦,加上家庭第二臺彩電的功能。這種理論認為,一個需要購買多個臺式機和多個彩電的家庭,很可能選擇購買智能電視,來達到“節約”的目的。
因此投影時代網認為:如果從傳統角度看,也許4600萬會是彩電國內銷量的一個極限;但是假如智能概念,則這個預測就會失靈。但是問題在于4600萬之外的空間不僅彩電企業在渴望,IT企業也在渴望——甚至聯想這些IT企業還在渴望4600萬臺之內的傳統彩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