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電廠商的衰落是誰的責任?
韓國政府對三星和LG等家電廠商進行政策支持,1)進出全球市場,享受規模經濟的優越性,2)以人員開支低于日本這一優勢進行充分動員,3)政府對匯率的干預導致韓元貶值,加之日元升值,相當于日本產品的價格貴了20%、韓國產品便宜了20%,日本產品不得不接受相對于韓國產品這40%的匯率差額,4)泡沫經濟破裂以來,日本進行產業重組,不再具有競爭力的部門的轉型相對容易。
進行結構調整之后,很多的日本技術人員紛紛被韓國和中國的企業雇傭,韓國和中國的企業輕易就得到了日本常年累積取得的技術。
與韓國家電廠商的優勢相比,日本的大型家電制造商有將近10家,都在日本國內這一極小的市場中重復的進行著激烈的競爭。各廠商的生產規模小、享受不到規模優勢、逐漸失去了價格競爭力。
但仔細考慮的話,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企業受通產省的政策影響,政府與業界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系。與美國的巨大市場相比,戰后日本的低工資、以小集團活動為中心的品質和生產力的不斷提升,加之日元保持在較低價格,都對日本的家電產業進軍國際市場起到了推動作用。
但日本的情況卻在不斷惡化。導致該變化的關鍵因素之一應該算是80年代的日美構造協議。該協議指控日本很多產業領域,特別是半導體領域太封閉。
其中,作為日本文化特征的“合作”成為了攻擊對象。也就是指,日本的業界有太多勾結,政府和業界的合作過于密切。然而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局卻打著官民“合作”的旗號,與Sematech公司進行了半導體的共同研究開發。
最終,美國的半導體行業占據了比日本有利的地位。那之后,日本的半導體行業就對美國大開放,直到今天還在進口。
受外部壓力的影響,日本通產省放寬了家電行業的政策,同時,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家電廠商變得過于強大,從經濟產業省(過去的通產省)的制約下解放出來,變成了沒有司令部的很多大企業混戰的局面。無論是國家,還是業界,整體的調節功能都被削弱了。
作為領導者,需要具備的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就是整體觀,但日本無論是國家的領導者、業界的領導者、還是各個企業的領導者,都沒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缺乏對國家、業界和企業本身整體發展和長期戰略的思考。因此,在日本就形成了一種其他企業做了我們不做的話就不行的想法,在狹窄的市場中反復進行著激烈的斗爭,耗盡了體力。
相反,在今后極具發展前景的智能手機領域卻幾乎看不到日本廠商的身影。如果經濟產業省的產業政策還存在的話,應該不至于出現這樣的局面。此外,即使沒有政府的主導,如果業界整體相互協調的話,應該也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更糟糕的是,日本在對是否使用產業政策猶豫不決的時候,亞洲各國已經形成了可以稱為國家資本主義的亞洲特有的資本主義,日本失去了其優勢。
如今,這些家電業界的企業都應該更新換代領導者,進行經營重組了吧。
生產出真正的高附加價值產品,創造出不在乎大小的寡頭壟斷市場是關鍵所在。同時,在薄弱領域和后發領域與其他廠商合作非常必要,把力量團結在一起是關鍵。
索尼基于“長期思考”這一日本式經營的特點,孕育出了可以承擔風險的自由豁達的企業文化,應該算是走向國際化最成功的企業。此后,雖然索尼也希望進一步實現國際化,但并沒有能創造出受消費者喜愛的新產品。在國際化的名義下,索尼已經失去了最基本的企業文化,不是嗎?國際化是指,在學習外國文化的同時,也要真正理解日本的文化。
(未完待續)
譯自:4月11日【日本】日經BP社 編譯:中國貿促會電子信息行業分會 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