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市場的集中化是近年來一個熱門話題。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甚至認為,未來國內本土彩電品牌將之剩下3-5家。
從2012年的國內市場占有率數據看,海信、TCL、康佳、創維、長虹、海爾六大本土品牌的統計范疇內市場占有率都超過了兩位數。三星、夏普和索尼,也擁有在一二線城市兩位數的市場占有率。九大品牌更是瓜分了彩電市場近95%的市場份額。彩電市場品牌銷量的前5名,每家單獨銷量都大于十名之后的所有品牌銷量的總和。
自05年至今,昔日活躍在彩電市場上的一些品牌已經消失或者式微。例如,此前國內六強之一的廈華已經不能進入市場前十,逐漸消聲覓跡。三洋和先鋒的品牌使用權被國美和蘇寧承包了下來。外資巨頭中比較成功的品牌飛利浦,已經在全面退出彩電產業。等離子電視之父,松下近三年來的業績也是持續走下坡路,市場份額跌出二線陣營。05年至今,更有一些彩電品牌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比如夏新、雅佳、山水等等
雖然,近年來也有新品的加入,但是能夠成功進入彩電市場一線的品牌則沒有。聯想、明基、優派、同方這類IT企業在彩電市場的運作并不成功。老品牌復活類的牡丹、樂華也沒喲形成全國性的市場進攻態勢。擁有自主上游產業的京東方、熊貓的整機業務也“氣色”不佳。只有海爾,憑借自己的渠道上的優勢和白電產業的實力,在彩電產品線上能保持上升的勢頭,并逐步擠進了主流陣營。
彩電市場的集中化是液晶彩電和智能彩電產品不斷發展的必然規律。
液晶電視屬于液晶顯示產業、半導體顯示產業。而在液晶顯示產業上,上下游都有集中化的趨勢。液晶顯示上游市場,2012年日本顯示公司的成立,使得日本索尼、東芝等企業的小型顯示器產業鏈充分整合。鴻海在在整合奇美和群創的基礎上,在2012年獲得了夏普十代線的50%權益。日系索尼在OLED(液晶技術替代者)方面與臺灣友達合作,并在液晶面板采購上與友達建立了更緊密的關系。
液晶顯示器產業上,三星、飛利浦、冠捷等大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中小品牌幾近消失。市場集中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作為液晶顯示器消耗的大頭,PC產業的集中程度更高。聯想、惠普、宏基、戴爾的全球主力地位不容動搖。國內PC市場聯想更是擁有四成多的市場份額,PC市場本土中小品牌過去的5年內消失大半,DIY市場不斷萎縮,品牌集中度空前高漲。
液晶電視產業也具有半導體產業的特質。新興的智能電視更是廣泛依賴半導體存儲和計算產品的支撐。而在半導體市場,產業集中的程度更超乎想象。全球大型半導體企業和產能集中在美國、臺灣地區、韓國、日本和我國大陸地區。領頭因特爾、三星、臺積電、臺聯電已經形成千億美元級別的資產規模,成為世界級的巨頭。這些制造企業幾乎壟斷者全球巨大部分IC的制造環節。
建立在液晶顯示和半導體產業技術之上的平板電視產業的發展規律必然深受液晶和半導體產業發展規律的影響,像高度的產業集中化市場不斷邁進。
從全球來看,平板彩電市場集中化趨勢已經形成。三星、LG、TCL,2012年彩電銷量的前三甲占據了全球彩電市場超過4成的份額。全球彩電市場前五位銷量持續超過千萬臺,三星自身更是達到4000萬臺以上的超大規模。全球彩電市場前五名的市場集中度已經超過50%。而作為市場份額平均化的競爭者,前十名中的后五名,大多數則面臨市場萎縮的壓力:比如夏普、東芝等品牌,就是這類在2011年至今不斷讓出全球市場份額的代表企業。
彩電市場集中化,對于全球,尤其是國內市場廣泛存在的眾多窄眾品牌并不是一個好消息。這些銷量較小的企業,面臨著如何與“大象”競爭的難題。逼近,行業份額領先者,同時也是技術、投入和口碑的領先者。螞蟻博大象的競爭中,窄眾品牌如何站穩腳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