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聯想、鴻海以及夏普之間的“屏幕”和合作糾紛不會有真正的結果。因為夏普的利益早在2012年,在其接受鴻海入股新界十代線工廠的時候,就已經注定被傷害。只是,現在夏普的這種利益傷害變得更為厲害,從被稀釋甚至成為了一種犧牲!
夏普十代線、新界工廠一半的產能出售予鴻海的時候,夏普就需要意識到,即便蘋果彩電如期上市,也不一定就是鴻海代工;即便是鴻海帶工了蘋果彩電,也沒人能保障其使用的就是夏普屏;即便鴻海代工蘋果彩電、并使用夏普屏,也未必就能消耗十代線50%的產能。這也就是說,夏普從一開始就應該明白,鴻海入住十代線后,金貴的夏普屏,必然通過很多渠道流通到很多難以控制的廠商手里,并在終端產品上和夏普自己的彩電產品競爭。更何況,現在看來蘋果智能電視已經難產,鴻海必須千方百計消化十代線的產能。
而且,一旦夏普十代線面板向外流出,其它采用者或者隱性、或者直接的就會使用液晶顯示界大名鼎鼎的“夏普屏”的口號宣傳產品。這一點夏普幾乎沒有辦法真正做到的有效控制。
夏普的另一個頭疼之處在于:即便是在業界人士都清楚,一條液晶面板線可生產很多種技術類型、品質差異的產品的背景下,夏普自己也很難將這句話說出口——夏普不能說夏普屏也有好有壞,有高低檔之分。如果夏普這么說,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就會是合作伙伴鴻海。
所以,夏普的利益,尤其是核心的,30年堅持打造的液晶之父、夏普屏的美譽,在去年就已經注定不再屬于夏普一個人。這項軟資產已經被很多競爭者利用。更為重要的是,樂視超低級電視的價格,6999,已經觸動了整個夏普屏產品線的定價原則。這種破壞性的價格的出現,以及被鴻海的允許,不僅會稀釋夏普屏的市場價值,同時也會逐漸損害夏普30年液晶技術堅持所形成的市場認可和認知形象。
在6999和夏普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夏普的品牌利益無疑已經不是簡單的被競爭和稀釋,而到了被“刻意”犧牲掉的水平。這也是夏普為何對樂視反映如此強烈的更深層原因。
破壞者樂視、無奈者鴻海、合作者聯想、犧牲者夏普:這就是現在這四者之間最真實的關系。
鴻海需要的是消化產能,這一點上也許樂視能幫他;聯想扎扎實實想做彩電、做PC+,被卷進這場對其無害的爭議只是偶然;樂視很希望進入彩電圈子,但是這個圈子水很深,玩正面競爭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因此只能做現有規則的破壞者:從打破的世界中尋找成功的縫隙和機遇;但是對于夏普,自己無論怎樣的表現、或者不表現,都是利益的犧牲者——從利益角度看,夏普寧愿不要站在目前這種輿論的焦點位置上(但是這種假設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