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彩電企業新策略的共同點
2014年初,國內彩電市場比較浮躁,各大品牌都推出了新戰略、新策略。
海爾新mooka電視,在京東商城悄然上線,并成為主打互聯網渠道的“增量品牌”,也是海爾旗下的第三個電視品牌;創維在力推先進的OLED電視,雖然該產品供應量依然不足,卻被視為未來彩電的唯一技術路徑;長虹年初高調發布了CHiQ高端互聯網電視、目標是重塑長虹在互聯網電視時代的領導形象;康佳提出智能硬件與互聯網平臺兩條腿走路的概念,力求扭轉彩電產業的效益結構;TCL強推游戲電視概念,不僅趕上了上海自貿區建設以來,游戲主機解禁預測風潮,更在開拓行業新熱點;海信進一步加強了ULED產品的宣傳,希望在高端市場提供區別于OLED這種供給能力不足的產品的‘海量現貨產品’,并以智能應用生態為目標,加強了各種應用軟件的開發、應用平臺的整合……
新動作不斷、新策略“高大上”,這是彩電市場2014年一季度以來最大的特點。而且,不同彩電企業的思路、步驟、行為差異也很明顯,國內彩電產業巨頭在2014年行業“策略”上分化明顯。
但是,在筆者看來,無論是OLED、ULED的口水戰;mooka與CHiQ價格高低的決然不同;或者游戲與視頻在智能應用上的“入門之爭”;4K與曲面的新顯示潮流;以及百英寸激光投影巨幕電視的概念預熱,彩電企業看似不同的戰略,都指向了同一個目標:保銷量、保價格!
2013年,國內和全球彩電市場都很“難過”:一方面,單價下降;另一方面市場增長低迷,甚至萎縮。二者導致,彩電企業的價格競爭進一步激化,尤其是互聯網彩電企業的參與和攪局,更成為彩電“量價齊跌”趨勢的導火索——在量價齊跌的趨勢下,彩電企業的利潤走勢,必然大不樂觀。
2014年國內和全球彩電市場,低迷為主調的趨勢依然不變。調研數據顯示,2013年第四季度國內彩電市場共銷售1006萬臺平板電視(FPD),環比下降9.4%。2013年四季度彩電市場的低迷,直接給整個2014年預期蒙上了陰影。即便考慮新應用和新產品的帶動作用,奧維咨詢(AVC)依然預測:2014年彩電銷售規模4564萬臺,低于2013年彩電銷量4785萬臺,同比下降4.6%。
在單價方面,面板產品、半導體IC,計算芯片和存儲芯片的長期價格趨勢一直都是下降的。人工成本的增加,對于現代彩電高度自動化的制造而言,成本影響并不是很大。多年彩電市場累計數據表明,同等產品年度均價會下滑一成左右。雖然實際市場,受到產品結構調整、新產品和大尺寸產品比例的提升的影響,并不會出現如此大的均價波動,但是,2013年彩電行業出口產品均價依然下降了8.7%——出口數據,一般是“廠家發貨數據”,不計算營銷和遠程運輸成本,更能反映行業成本和營收的變化趨勢。
2014年彩電行業的根本走勢就是“繼續2013年6月以來的量價齊跌趨勢,這一趨勢最快也需要在2014年四季度上下才會好轉”;對此,彩電企業的策略無疑會圍繞著“保價、保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