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公安部監管局張金革處長帶隊,包括監管局副處長張濤、江蘇省監管總隊副處長林通及蘇州市監管支隊/各區縣監管負責人在內的行業專家一行來到科達,召開了一場以智能監控為主題的座談會,與科達總經理陳衛東等人一起探討監管信息化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和思路。
座談會現場
張金革一行參觀科達
近年來,隨著羈押人數逐年上升,看守所安全監管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為此,在公安部監管局的指導和推進下,各地公安監管部門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并推動智能監控等新技術新系統的部署應用,使各地看守所在保障被監管人員權益、提升監管效率、解放警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但是,面對嚴峻的監管形勢,這些信息化系統的建設和應用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在實踐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尤其是智能監控,目前在看守所的應用還處在初期階段。對此,張金革處長在座談會上指出,智能監控下一步要重點實現兩個轉變:第一,要從視頻報警向警情報警、警情預警轉變;第二,要從只關注實時報警向加強警情數據研判分析轉變。
為誰而智能:警情報警和預警處理
對于第一個轉變,張金革處長表示,以前智能監控的應用中,告警的誤報率居高不下,導致民警疲于應付“假告警”,這與解決警力不足的初衷相悖。而從發現警情的角度來看,可以將以往的告警分為報警類警情和預警類警情,探頭遮擋/移位、非法滯留、值班離崗等屬于前者,是監控系統需重點發現的目標;而探頭故障、聲音異常、起身等則屬后者,無須告警及聯動,僅進行記錄。這樣,既降低了系統對視頻分析數量和精準度的壓力,也保證民警可以在第一時間迅速處理好緊急重要的報警類警情,既提升安全管理效率又不浪費資源。
針對這一觀點,現場來自一位來自監所一線的監控巡視民警深有感觸的回應:這樣的智能才能代替民警看到并發現真正的問題,而民警要做的就是集中力量解決好這些問題,機器和人各司所職、默契配合,最大化發揮安全監管的價值。
智能終極目的:研判分析應用正當時
對于第二個轉變,張金革處長認為,智能告警的終極目的不是告警本身,而是更好的處理告警,并從中獲得經驗教訓,提升應對處理能力,甚至防止新問題的發生。然而目前的智能監控系統還僅僅是針對每次事故單獨告警或記錄,并未形成數據庫及相應管理機制。因此,張處長認為,對警情數據的研判分析已成為監管監控的迫切需求。
警情數據的研判分析總體來說分成兩步:第一步,監控系統對警情告警后要立刻形成數據報告并最終匯總至數據庫,這些警情數據要妥善保存和科學歸類,每天有多少警情、什么類別的警情、什么時間發生的警情、與什么人員有關等等,信息要完善。第二步,對數據進行分析并生成報告,提煉出哪類警情高發、哪些人高發、什么時間段高發等有價值的數據,甚至設計相應的預案和聯動機制,為決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撐,加強警情處理能力。
張金革處長提出的這一點,正是安防大數據的典型應用模型:積累數據——分析/挖掘數據——判斷結果——給出預案。
沒有人是大數據的旁觀者
安防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科達從平安城市到智能交通、商業零售的大數據布局已經一步步被實踐驗證,而前端智能感知、中間大數據平臺、后端大數據應用的系統架構更成為業界共識。
從本次研討會來看,我們相信,接下來,監管行業的安防大數據應用也將呼之欲出。而科達作為監管智能化建設的見證者與參與者,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監管智能化經驗,并擁有前端、平臺與應用完備的產品解決方案,近年來更在感知、云計算與視頻大數據應用上走在業界前列;谶@些經驗與技術積累,科達愿與合作伙伴一起,盡早推動視頻大數據在監管行業的普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