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改作為加快城鎮化進程、推進城市智能化建設的實踐場域,將催生新一輪智慧城市、社會治理、智慧社區的變革,其發展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由住建部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領導、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主編、全景智聯參編的《城鎮居住區智能化改造標準》T/CSUS 34-2021正式發布。這是繼全景智聯多次參與省級行業標準后參編的首個國團標,也是行業對企業技術能力和社會責任的高度認可。
老舊小區“智慧進化”正當時
2020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大力改造提升城鎮老舊小區,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推動建設安全健康、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區。”為了將城市生活的“里子”建設地更完善,今年國家發改委印發了《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要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建設,提升智慧化水平,構建城市級大數據綜合應用平臺,打通城市數據感知、分析、決策、執行環節,提高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從老舊小區基礎環境智能化改造到城市運行數據的深度應用,政策不斷發力,不僅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性、機制性保障,同時也明確指出了老舊小區從“面子”到“里子”的跨越。
老舊改撬動智慧社區大市場
當前老舊改擁有廣闊的市場。住建部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要基本完成21.9萬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涉及居民超4200萬戶,5年時間新增投資約8000億元。老舊改作為智慧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廣泛的應用場景,從空間重塑到空間治理,老舊改不僅有面向政府單位的社區治理、治安管理需求、面向居民的公共便民服務需求以及以物業為主的智慧管理和服務需求,為智慧社區的可持續運營發展提供新的場域,增加場景盈利空間。
該標準從老舊小區智慧化改造、安全防范、社區治理、物業管理和居民服務等方面進行了要求和規定。全景智聯深耕智慧社區行業多年,針對老舊小區配套設施薄弱、公共空間規劃不合理、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等問題,企業以AIoT技術應用為切入點,從“硬件+平臺+生態”三個層面入手,讓老舊小區的物理空間得到重塑,讓社區治理有工具抓手,讓社區服務形成健康良好生態,最終引導整個場景提檔升級。
首先,通過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實現前端智能設備全覆蓋,補牢小區安全管理盲點,解決社區治安防控、消防監測、環境監測、能耗監測等管理難題;其次,面向政府管理者提供數據可視化決策工具,向居民提供輕量化社區服務APP,讓社區管理者日常管理工作有抓手,提供數據支撐;最終,在“感知+數據”的基礎上,著眼居民對更高品質的服務需求,進行公共空間規劃設計,探索老舊社區服務產業化的新型模式,形成“場景服務圈”,提供智慧養老、智能停車、智慧充電等便民服務,為居民的美好生活添磚加瓦。
從刀耕火種的農業社會到機器轟鳴的工業文明,再到當下日新月異的數字時代,城市的發展需要時間的沉淀。實現老舊小區智能化改造是一場深刻的變革,亦是一場長跑。作為行業賽道的領跑者,全景智聯責任在肩,并做好了長久耕耘的準備,將繼續為行業標準化工作和實踐應用助力,攜手行業伙伴共同引導老舊小區智能化改造的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