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30年液晶路的轉折點
夏普在與先鋒的合作中的收益備受業界關注。作為一家專著于液晶產品研發和生產的企業,取得一家主要等離子企業的相對控股權,不由的令人深思。
夏普曾經是一個典型的制造型的日本電子企業。雖然涉獵各種產品的生產,但是核心技術的缺失使期在電子產品領域只能扮演二流角色。夏普能成長為今天的液晶、CCD等新型技術產業巨頭與町田勝彥這位具有冒險精神的總裁有著必然的聯系。對前景未明的顯示技術:液晶的押寶,曾給這位夏普功臣帶來巨大爭議。然而在2000年,夏普取得全球液晶市場20%市場份額、被稱為“液晶王”的時候這一切的疑慮都被化解了。
但是夏普的液晶江山并非固若金湯。主要的競爭者來自臺灣和韓國。在終端市場上,三星和索尼則是最主要的對手。此外,以松下為代表的等離子技術軍團也是大屏幕液晶電視產品的強勁競爭者。2005年底,對于夏普是個轉折點。這一年索尼和三星的液晶電視出貨量雙雙超過夏普。困乏于產能不足的夏普,并沒有實力阻止對手占據上風。從市場第一的寶座跌落到第三的夏普面臨著需要大力擴充產能的壓力。因此,繼八代線之后,07年年初,夏普的十代線,也是業界首條十代線進入建設階段。該條生產線將為夏普未來的液晶戰略奠定基礎。
恰恰是在這個人們認為夏普最需要對已經穩穩端在手里的“液晶”金飯碗加強投入的時候,夏普選擇了入主先鋒。這雖然不會給夏普資金流動帶來困難,但是無疑會分散夏普的戰略實力。因此不免引發業界的種種猜測。而對于夏普下一步戰略猜測最為敏感的莫過于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