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內企業注重產品價格公道性以及追求消費者的應用體驗不同,外資平板彩電企業在過去五年的平板電視普及過程中的戰略卻呈現截然不同的兩個階段。
在平板電視普及的早期,大概是06年年中之前,外資彩電企業普遍堅持高檔次、高價位的產品策略。05年底的時候,外資彩電企業32英寸產品的平均價格是國內品牌的兩倍,最高的產品價格差超過三倍多。即便是在05到06年上游面板資源大規模降價的時期,外資彩電企業亦然維持較高的產品價格。這使得外資彩電企業一臺產品的利潤水平是國內彩電企業的十余倍,甚至是幾十倍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資產品報以高品質高價位策略的這段時間,其產品在產品功能上并沒有國內彩電企業出色。其產品僅有的性能優勢也大多來源于采購一些定制的高檔處理芯片。這部分成本的增加只不過每臺產品幾十美元足以。而國內彩電企業同時期的高端產品也采用出色的液晶屏幕,例如三星的7代屏幕、LG的硬屏等等,并配以高檔芯片,以形成更好的綜合性能。不過國內彩電企業的高端產品的價位通常不敵外資產品的中端價位高。
長虹LT4219FHD液晶電視
事實上,外資品牌的液晶電視或者等離子電視產品不論是高端產品還是低端產品均沒有明確的“性能優勢”可言:高端產品其實主要就是高在芯片上。所有彩電企業都可以采購高檔處理芯片。
外資彩電企業擁有比國內企業高得多的利潤除了產品價格定的高外,還有兩個秘密。其一是外資企業大多具有貫穿整個產業鏈的優勢,其成本控制能力更強。其二是外資彩電企業長期以來堅持的高端品牌定位,形成的更高的品牌溢價:簡單說就是外資產品賣高價格消費者也會買賬。
不過,外資品牌高品質配合高價位的策略并未堅持長久。據統計數據表明,到06年中期國內平板市場國內彩電企業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73%以上。個別城市個別市場這一比例甚至高達80%以上。外資品牌的高價策略導致了其市場份額的快速流失。而在平板電視進入普及期之前,例如03年僅僅是夏普一家的市場份額就高達20%以上。
面對市場的流失,外資彩電企業在06年中期開始全面改變市場戰略,推出了外資彩電史上空前的一次價格大戰。據悉從06年中期到07年中期的一年時間內,外資平板產品的均價下調超過60%。大幅價格調整短期內對國內彩電企業形成了較大的市場沖擊,外資品牌也在短期內實現了重奪市場控制權的目的。統計表明,07年中期外資品牌在國內一線城市平板市場占有率恢復到60%到70%的比例,個別連鎖銷售賣場達到80%的市場占有比。
外資品牌大規模價格戰策略能達成如此奇效的根源主要有三點:第一是,外資品牌產品價格跌幅空前驚人,由于此前外資企業一直堅持高價位策略,產品價格隨上游材料價格下調幅度過小,為其短期內大幅調價提供了足夠大的空間;第二是國內消費者短期內依然認為外資品牌產品具有高品質優勢,高端品牌形象幫了外資品牌價格戰很多忙;第三是國內彩電企業由于一直堅持產品價位跟隨上游產品波動的原則,使得國內彩電企業沒有足夠的降價空間來迎擊外資彩電巨頭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