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漸顯倦態
事實上,時至2007年,液晶企業的合縱連橫的意義已經深刻到“生存”本身,而非三星與索尼、友達與廣輝當時的整合是為了“發展”那樣從容。慘烈的競爭早已讓從業者們意識到,在“規模=生存”的法則之下,整合已相當急迫。
而對于夏普而言,這場整合的勢在必行,不僅體現在全球液晶面板業合縱連橫的大勢所趨,而且更深層地表現在“命系液晶”的夏普液晶業績良好背后的隱憂——增速緩慢。
夏普今年2月初公布的2007財年第三季度的業績顯示,公司的運營利潤從去年同期的492.8億日元(約合4.61億美元)上升到519.9億日元(約合4.87億美元),凈利潤增長了3.8%,銷售收入增長了12.3%。需要指出的是,其液晶業務的營業利益率在3%左右,低于前一年度的5%。
富國資本管理(FukokuCapitalManagement)首席分析師SohichiYamazaki指出,盡管夏普財報不錯,但短期內其股價會持續走跌。夏普的增長速度過于緩慢,和松下電子22%的增長率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與此同時,一份DisplaySearch的報告也對夏普液晶的增長速度敲響了邊鼓。在2007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的排名中,夏普已從全球三甲中消失,三星電子以17%的市場份額取得市場第一名,索尼以12%的市場占有率超過飛利浦的11%排名第二,飛利浦排名第三。
不僅如此,夏普液晶電視的年度增長速度也不容樂觀。根據DisplaySearch的統計,2007年以出貨量前6名品牌的年度增長率來看,夏普以53%的增長僅僅略高于飛利浦的42%,而明顯低于其他四個品牌三星的116%、索尼的78%、LG的107%、東芝的95%,甚至遠遠低于第8名VIZIO的338%。
夏普增長略高于飛利浦在業內人士看來,在情理之中,幾年前飛利浦就宣布要退出與LG的液晶面板合資公司LG飛利浦,這與其實現轉型理念一致:從高產量的消費電子轉型為高利潤、高增長的醫療、照明等業務。而夏普憑借液晶面板先進的制造技術優勢,卻顯現后勁乏力的勢頭,則是其戰略的失誤。有分析師甚至提醒夏普,應該像東芝那樣,加速開拓平板電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