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標準化是機會
張建設:最近幾年,業內向產業鏈上游進軍的呼聲不斷高漲,甚至有人認為不向上游延伸,我國平板顯示產業將最終失去機會。同時,在液晶電視產業領域,日韓企業的垂直整合度非常高。你認為我國企業的機會在哪里?
徐明:今年我國平板電視市場依然保持較高的增長,上半年液晶電視的銷量同比增長了50%以上。但現在國內彩電企業壓力巨大,我國液晶電視市場呈現小尺寸向大尺寸過渡、國內品牌和國外品牌同臺競技的特征。由于中國液晶電視產業鏈不完整,缺少核心技術,比如占液晶電視成本80%的液晶屏國內彩電企業全部依賴進口,這對于整機企業來說可控的成本空間注定就比較小。另外,在全球平板電視屏的供求上,國內整機企業是受制于人的。比如由于北美對大尺寸平板電視的需求增加,中國企業就很難在國際市場上購買到玻璃基板等核心部件,三星康寧首先保證對三星電子的玻璃基板供應,LG化學首先保證對LG電子的玻璃基板供應,對于中國企業或者中國市場,都是他們其次才考慮的問題。這也是國內很多企業紛紛向前端延伸的主要原因。在CRT電視時代,做器件的和做整機的企業一般是分開的,而在平板電視時代,日韓企業都是垂直整合的。目前三星、LG、夏普等都是單個企業進行產業垂直整合,從前端到后端都可以進行成本控制,整體競爭優勢明顯。
當前國內外品牌在平板電視市場上的競爭已呈現白熱化狀態,國外品牌產品的價格與國內品牌產品的價格基本上沒有多大差別了,甚至在某些型號上國外品牌產品的價格比國內的還要低,比如日立50英寸的等離子電視比長虹同尺寸產品的價格低。特別在一些節慶日,國外品牌通過促銷手段,大幅度降低價格。所以,國內企業在產業鏈不完善的情況下,與國外品牌競爭很辛苦。
盡管如此,中國企業必須要進入平板電視產業。首先從長遠來看這是戰略選擇,因為電視平板化是一個發展方向,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的增量很大。其次,原來做垂直整合的企業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每家企業都做屏,但每家企業屏的規格、電路等卻不統一,配套沒有專業化和社會化。驅動電路做3000萬片和做3億片的成本差異很大,這樣就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成本。現在一些面板企業開始逐步把驅動電路、背光源等一些部件的生產讓出去,讓專業的企業來做,并實現標準化,以降低成本,這就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機會。再次,在液晶電視的尺寸上,上游企業正在探討統一規范。比如,在24英寸上到底是采用24.1英寸、24.2英寸還是24.3英寸,3家液晶屏企業達成了一致意見,這使中國整機企業有了更大的選擇余地,不會由于尺寸的不統一對某家企業產生依賴。所以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在液晶電視領域還是有很多機會的。
中外企業在平板電視上的差異主要是在品牌上,在研發、生產、渠道、銷售等方面,日韓企業都實現了本地化。在產品質量沒有本質差別的情況下,價格上如果國內品牌有一定的優勢,國內消費者就沒有理由再一味地購買國外品牌的產品了。當初CRT電視也存在這個問題,但當國內品牌的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即國內品牌的產品與國外品牌的產品沒有本質區別的時候,國內品牌的市場份額一下子就上來了。如,從29英寸純平CRT電視市場開始,國內品牌一下子就顛覆了國外品牌在國內市場上的地位。所以,中國企業在液晶電視市場上肯定還會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