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誤區:平臺可有可無
大部分用戶在建設視頻監控系統時,往往考慮比較多的是要買多少個攝像頭、豎多少根桿,而視頻監控平臺則經常由集成商包辦,用戶很少考慮平臺的業務功能怎么去規劃。對于純粹的視頻監控系統及視頻采集點數比較小,只有幾十路的系統來說,這樣的做法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當系統規模達到成百上千路時,如果不考慮平臺的規劃就很危險了。
一個幾百點或幾千點的系統,會遇到很多業務管理上的問題,比如如何在監控室調用系統的任何一路攝像頭?攝像頭的錄像存儲是全部都進行(這樣會需要巨大的存儲空間)還是只存一部分(這樣可能會丟失大量的視頻信息)?哪些用戶能看哪些監控點?錄像數據是放在管理中心還是放前端?系統未來擴容怎么辦?如何增加新的業務功能?這些問題如果不是在系統規劃時就考慮好,而是一旦系統建好后才發現某些功能沒有設計好或者業務不可用,這時再對系統進行修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對于用戶來說,投了很多錢卻發現業務功能沒辦法實現,有些只好將就著用,有些則可能需要額外投入進行重新改造。
第二大誤區:平臺最好免費
不少客戶在建設大、中型項目或者數字化監控項目時雖然意識到了監控平臺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投資或者進行項目方案設計時,覺得將錢花在攝像機或電視墻上才是“立竿見影”的,而購買平臺總覺得沒必要,總希望平臺產品象征性收點錢或者免費白送最好。基于客戶這樣的心態,集成商在項目競標時也往往迎合客戶心理,不對平臺進行報價,或者將價格折算到終端設備中,讓用戶眼不見為凈。事實上免費的午餐不是將午餐本身畫餅充饑應付了事,就是免費之后的收費陷阱。
平臺產品真的不值錢嗎?實際上這只是平臺產品發展之初的一種畸形現象。從行業持續發展來看,隨著終端產品的標準化、利潤的透明化,攝像頭、DVS已經供過于求,進入價格戰了。而平臺產品還沒有成型的產品以及品牌,很有可能是方興未艾、前途一片大好。從當前通訊行業的發展就可略知一二。通訊產品也是分為終端產品(如電話機、手機)和平臺產品(如電信局機房的服務器或者移動的基站及服務器等),對比做終端的企業及做平臺的企業就會發現,做終端其實是利潤很薇薄、競爭很激烈的一個行當。當前,許多平臺產品之所以是免費贈送,是因為其質量、穩定性還有待提升確實很難將價格提升。然而一旦平臺產品變得越來越規范和專業,其價值也自然會顯現出來。
那么為什么有些平臺可以白送或者不報價?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免費送的平臺往往是集成商或者一些軟件作坊花幾個或者十幾個人短時間內“攢”出來的。有些集成商就像做普通小軟件一樣,只用幾個軟件工程師來開發能連上攝像機看到圖像的小程序,然后將其宣稱為監控平臺。這種低成本的方式帶來的是平臺功能少、穩定性差等問題。在此,對比一下通訊行業:通訊行業的服務器平臺研發往往需要數百人、甚至幾千人的研發團隊,經過幾年的開發才能出一款平臺產品。這樣保證了運營級的穩定性和業務的靈活性。而視頻監控的平臺由于需要連接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個視頻監控采集終端,需要處理視頻流這樣大數據量的業務,從技術上來講,其和通訊產品具有同樣高的復雜度,需要投入更大的研發成本。
第三大誤區:國外品牌一定比國產好
不可否認,當前視頻監控產業中,有些產品如球機、矩陣等,國外某些世界級品牌在產品性能、穩定性上有很大的優勢,但那主要是模擬監控產品的歷史記錄了。視頻監控管理平臺主要面向數字監控系統,而數字監控系統是這幾年才快速發展起來的,國內和國外產品的起點相差不多,國產產品反而具有很多國外產品所沒有的優勢。
首先,中國市場巨大,監控項目要比國外大很多,相比中國一個城市幾萬甚至數十萬個點的規模,國外的系統比較缺乏這種大型的實戰環境;其次,國外的監控系統沒有中國這么復雜的用戶管理、設備管理、以及權限管理等模式,系統往往結構較簡單。
當前國內大型平臺項目的實際市場形勢也反映出了這種現象。單純從視頻監控平臺來講,目前國內如中國電信的全球眼、原網通的寬視界定義了比較詳細的平臺技術規范,也進行了廠商的測試,參加測試的平臺產品廠商全部都是國內廠家,很少見到國外的大型監控平臺產品參與過中國運營商的入網測試。雖然國外廠商也想覬覦中國的市場,但鑒于他們多以模擬的方案為主,數字平臺方案往往都是無法滿足中國市場大容量、復雜功能需求的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