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室到商場 PDP的最初進化
相對于當初只能顯示單色,分辨率只有4×4、16×16或者100×100的等離子顯示器,真正進入現代社會,并且擁有和現在等離子電視接近性能的產品,在1993年才正式誕生。
早期的16×16分辨率等離子顯示屏
在此之后,20世紀70年代初已經有人實現了25.4厘米,512×512線單色等離子顯示器的批量生產。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的Photonisc公司研制了152.4cm級顯示容量為2048x2048線單色等離子顯示器。但是這些產品只能顯示單色,在亮度方面也沒有太高優勢,因此也遭到了液晶顯示技術的挑戰。
1970 年代,Burroughs Corpoartion 公司的Holz 與Ogle 開發出Self-ScanTM顯示器;Fujitsu 公司的Takashima 等開發出具有表面放電結構;其后Owens-Illinois公司的D.C. Hinson等人開發出以氙氣激發熒光粉產生彩色畫面的技術,這成為等離子技術的一個重大進步。
到了20世紀90年代,等離子技術再次實現突破。在K.Yoshikawa等人發表了寫入顯示分離子自圖場法(ADS,Address Display period Separated sub-field method)來驅動波形以形成256級灰階的理論,奠定了如今等離子的主要架構。實現了從單色灰度顯示到全彩色顯示的歷史性跨越。此后,等離子的亮度、使用壽命等關鍵技術也一一被攻克,等離子開始進入彩色實用化階。
富士通的首款21寸等離子
1993年,日本富士通公司首選進行了21寸,640×480像素的彩色PDP生產,這臺21英寸、分辨率為640×480,可顯示26萬色的等離子顯示被紐約證券交易所選中,成為等離子邁向大規模商用化的第一步。
1996年,全球首臺42英寸,分辨率為852×480、色彩顯示能力達到1677萬色的大型全彩色寬屏等離子電視被飛利浦成功開發出來,這也使使等離子電視具備真正進入家庭的能力。
松下的首款等離子電視
在隨后的日子里,日本的三菱、松下、NEC、先鋒和WHK等眾多公司都先后推出了各自研制的等離子顯示裝置。近年來,韓國的LG、三星公司,以及我國臺灣省的中華映管等公司也都具備了等離子面板的生產技術,等離子電視和等離子顯示器產品也迎來了歷史上的最繁榮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