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和“蛋”的關系
營銷革命由張近東親自啟動,引爆的導火索源于實體店面的持續擴張。
兩年前,跑馬圈地基本完畢,蘇寧謀劃密集布點、深耕市場,很快與供應商產生了“摩擦”:新增店鋪大量為社區店、鄉鎮店,單店產出小,供應商前期的支出太大,進入這些店面不劃算,因此供應商有了抵觸的情緒。傳統“聯營”模式下,蘇寧扮演著“準地主”的角色,將賣場細分區域分派給各大品牌,供應商在終端定價、促銷資源等方面則擁有話事權,代價則是要支付進店促銷員、樣機、展臺制作等大量費用。
供應商的反抗,讓蘇寧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先有規模才有資源過來,還是先給資源再做大規模?蘇寧原有的操作模式,供應商先給資源才能搞銷售,沒有資源就傻眼了。”蘇寧電器副總裁孟祥勝說。
張近東由此看到了蘇寧銷售能力的明顯短板,提出以“營銷變革”重構廠商關系,推動聯營模式向自營模式轉變。
所謂自營,簡言之,即“廠商給出一個成本底價,怎么賣、怎么搞促銷完全是蘇寧的事情,賣不出公司自擔責任。”
更張行業成規絕非易事,比如不派駐促銷員,供應商首先感到終端控制力削弱了,不愿意主動配合,這是營銷變革最大的外部阻力,然而,從蘇寧自身能力來說,準備同樣不充分。
比如,“聯營”模式的商品采購主要由供應商驅動,他們提供商品,匹配促銷、讓價等資源,蘇寧負責市場操作具體執行,實在賣不動回頭去找供應商,采購員的核心競爭力不在研究商品,而是談判“扣點”、講利益分成,這是范志軍“機器”一說的由來。一旦自營,產品賣不好就要砸在蘇寧自己手上,沒有對消費者的深刻洞察,經營風險會大大放大。此外,自營成效取決于店面管理、物流配送、客戶服務等能力的全面建設,絕非一日之功。
蘇寧推進自營亦是小步快走,先在精品店、鄉鎮店、社區店以及新進的LAOX店等“增量”方面進行,“存量”的店鋪,則主要提高定制、包銷等買斷型業務的比重,但是,組織變革亦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