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購物是未來銷售行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這是信息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
在最基礎的模型上,交易過程可以分為信息流和物質流兩部分。二者具有不同的流通規律。其中,最顯著的就是,信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能夠以更快的速度,甚至是幾乎即時的效果傳播。而實物物質卻做不到這一點。因此,未來的流通過程中,物質流和信息流的分離就是必然趨勢。這就如同公路上分快車道和慢車道一樣。
網絡購物就是把信息部分上網,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實現更快的“溝通”。而物質部分的配送則單獨在線下完成。如果交易的事項是完全的信息內容,例如數字電影、游戲程序等,則無需線下實物配送,可以完全通過網絡交易完成。
事實上,即便是蘇寧和國美的線下商城也遵循信息和實物的分離流通過程。消費者在賣場看到的都是樣機。尤其是大家電,賣場通常都不配有直接銷售的貨物。消費者下單之后,貨物要從物流中心獨立配送。而以往的小型獨立銷售商,則需要在店面里面配備實際銷售的貨物,而不僅僅是樣機——這種信息與物質流的分離是大型連鎖賣場比較小型獨立銷售商的競爭優勢之一。現在的網購只不過是將這種信息與物質流的分離做的更徹底和干脆。因此可以這樣認為,蘇寧和國美先天具有傾向于網購的基因。
目前,蘇寧和國美加大網購銷售力度,只是由于二者認為“時機已經成熟”。這個時機成熟的標志就是,京東等純網商銷售者的業績的持續穩定增長。也就是說,某種意義上,蘇寧和國美將京東看成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試驗品”。一旦這種實驗成功,二者進來瓜分天下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純網購商和線下商上線后的對碰難以避免,但是雙方的價格戰卻未必就是“干貨”。
降價的水分可以多種多樣:第一個就是先提價在降價;第二個是降價了就賣完了,沒貨;第三個則是分不同渠道的特供產品,不同渠道商之間的型號貨源不同,叫你根本比較不出“降沒降價”,便宜不便宜;第四個則是將品牌企業的降價促銷,說成銷售商的降價……等等!
基于以上原因,消費者對這場價格戰的圍觀情緒濃厚。價格戰開打的8月15日,光大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的數據中心結算量都顯現,交易量變化在合理波動范圍內。多方價格互掐并沒有導致消費者大宗買進。
在價格戰收效不大的背景下,京東再出豪言壯語:“大家電三年內零毛利!如果三年內,任何采銷人員在大家電加上哪怕一元的毛利,都將立即遭到辭退!”
零毛利,看起來很耀眼,但是也未必是干貨:家電、3C的銷售凈利潤并非簡單的“差價構成”,它包括很多部分。第一,銷售差價;第二,返點(PC的主要收益);第三,廠家宣傳贊助費;第四,上架費(超市的主要收益模式);第五,倉儲盈利部分(大型賣家的優勢收益);第六,物流部分的盈利(大型連鎖賣家的優勢收益);第七,延后付款的現金流投資收益(淘寶主要的收益)……等等!
事實上,在家電銷售業,賣價低于進貨價是常有的事情。出現這種情況自然就是“銷售零毛利”,甚至是銷售虧損,但是如果加上其他方面的進項,銷售商則依然保持盈利。所以,“零毛利”的說法并不很準確,因為沒有準確說明這個毛利是指代銷售環節的差價,還是指代整個運營體系的利潤源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