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又快到一年一度的“十一”彩電銷售黃金季了。作為一年中最重要的彩電熱銷季到來之前的,9月份各大電視品牌的“秋季新品”發布盛典,往往會成為盤點一年中彩電產品創新成果的最佳“窗口”。
然而,今年各大品牌的“秋季新品”卻缺少惹眼的“嚼頭”。全球彩電市場,尤其是國內市場是否已經面臨一個“創新”的“瓶頸期”,或者“飽和期”,正在成為業界討論的新熱點。
功能創新的尷尬
盤點2012年的秋季新品,真正打主力的還是2010年秋季以來市場份額不斷攀升的“智能電視機”。
智能電視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已經成為傳統的“功能型”創新產品的殺手锏。比如此前出現的酷開卡拉OK電視、網絡電視、流媒體電視、USB電視、時光平移電視等等產品都已經在市場銷售中黯然失色。
據中怡康市場調研數據顯示,國內智能電視市場自2011年5月起開始實現快速增長,至2012年4月已取得整體電視銷量中近30%的市場份額。在這12個月的時間了,智能電視實現了銷量翻兩番的增長。預計,截止今年底,一線電視品牌,國內市場智能電視銷量將占到整體市場的50%左右。而二線電視品牌,智能電視的銷量也在大量增加。
伴隨智能電視的普及,智能電視銷售均價也不斷下滑。自去年十一開始,智能電視價格進入下降的快車道,平均每季度下降度都超過1成。目前,市場銷售的主流彩電產品,智能電視和非功能性普通電視的差價已經最低拉低到500元。而在去年同期,智能電視還較傳統產品擁有接近一半的價格溢價。
然而,智能電視市場的快速發展,并沒有給彩電市場,或者個別彩電企業帶來過多的“效益增長”。
根據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與奧維咨詢聯合發布的數據,2012年1月-5月內銷彩電零售規模為1470萬臺,同比下降12.9%,零售額為516.4億元,同比下降19.9%。雖然這一數據在國家新的節能補貼政策的刺激下,已經得到一定的好轉。但是,2012年上半年,國內彩電市場整體處于“微降”狀態,下半年市場銷售壓力持續增大的基本態勢并沒有改變。
整體上,智能電視的暢銷,體現出的是一種新產品代替其它老產品、價格持續下降拉動新產品快速普及的兩大趨勢。這種變化趨勢不會對彩電市場整體規模的成長發生有力的作用。甚至,其中智能新產品價格過快下滑的現實,還會拉低整體彩電市場的銷售額,甚至利潤水平。
對于個別彩電企業,智能電視的創新更體現出IT通用科技的特點。不同品牌,不論銷量高低、內資外資,都能在適當的時間推出智能電視新品。甚至聯想這類門外漢也期望分得一杯羹。這充分說明智能電視技術門檻之低。智能電視很難成為品牌企業構筑品牌內涵和市場份額壁壘的有效工具。
從智能電視的應用市場來看,“匱乏”已經成為海信、TCL、創維等眾多品牌老生常談的關鍵詞。而且短期內這種局面不會改變。業內人士指出,智能電視在內容和功能開發上嚴重落后。市面可見的應用多數移植自智能手機——這些功能并不適合彩電的大屏幕特性。沒有良好的功能體驗的結果是,智能電視銷量雖然大舉提升,但是實際聯網用戶比例卻在下降。統計數據表明,長期有效應用智能電視產品的用戶比例不足智能電視存量市場的三分之一。
因此,在智能電視這個創新點上,彩電企業和彩電產業至少暫時沒有得到任何可持續的益處:智能電視入門門檻低,各彩電品牌產品同質化嚴重;應用內容匱乏、依托應用盈利的市場模式尚未見到雛形;智能電視強調功能向后兼容、理論上其應用功能數量沒有限制,成為包容以往大多數功能型創新產品的“大全”產品,實際則抹消了例往產品創新產生的特色差異。
從以上的結論可以看出,智能電視非但沒有提升彩電產業的創新價值,反而成為了持續進行差異化創新的瓶頸,成為促使彩電產品像PC產品那樣日趨同質化的技術根源,成為了彩電產業日趨依賴于價格戰的又一個“技術性”內因。
實際上,智能電視時代彩電企業的危機還不僅限于此:智能電視的核心是半導體技術和軟件技術——這兩者都是彩電企業從現在起才開始接觸的技術。尤其是在智能電視最核心的半導體CPU、存儲半導體以及OS軟件上,國內彩電企業幾乎全部需要“外部供給”。這必然導致智能彩電產品創新的“空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