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球面板業的新聞并不少。京東方460億的投資,LG和三星OLED項目和大陸項目的推進,友達基于六代線尺寸的OLED真空蒸鍍樣品的推出,日系面板陣營的進一步調整,京東方5.5代OLED線試產等等,但是為何要單說華星光電第二條8.5代線開工這一事件呢?
原因有三個:第一,華星光電此條線存在的消息最早見于2013年兩會期間,短短半年后就進入建設階段,其規劃速度之快業內罕見;第二,全球面板業華星光電是最后一個學生,而就是這樣“落后的學生”,在第二條線已經先于臺灣和日本業者提出2015年OLED面板量產的目標;第三,華星光電的投資能力在業界也是盤子最小的,短期內拋出245億的投資項目,并開工,令人感到突然。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星光電二期已經如約開工。這至少說明,全球面板行業的格局已經悄然改變:包括產能、規模、技術和資金實力的優勢都開始向大陸地區傾斜。尤其是華星光電敢于喊出OLED量產規劃的勇氣,更說明大陸地區、民族面板行業已經到了可以對臺系和日系產業實施彎道超車的節點。
聯系國內面板業領頭羊,京東方在鄂爾多斯、合肥和重慶的三地四大項目,更有數家中小面板廠商在OLED等項目上的加速推進,2014年底到2015年,大陸地區面板自給程度將超過50%,并向80%的產業安全線挺進。尤其是在OLED項目上,大陸地區有可能先于日本和臺灣地區,緊隨韓系企業量產。這些目標如果實現,全球面板和顯示產業的格局、彩電產業將因此發生歷史性的轉換:這是本土彩電產業徹底超越日系巨頭的產業基礎形成的標志。
某種意義上,京東方的460億代表了追趕者的實力、華星光電二期的投入速度則代表了追趕者的勇氣。他們同是民族面板業和民族彩電業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