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系彩電企業強盛時期,國內彩電產業一直是日系的學習者、技術模仿者、營銷跟隨者。同時,本土彩電品牌和韓國企業也愿意共同攜手對抗日系軍團。某種意義上,扳倒日系軍團是對中國和韓國彩電產業都有益的事情。
但是,2011年以來,日系彩電軍團的大規模下滑的到來,卻使得“扳倒日系”逐漸成為對國內彩電產業沒有太多吸引力的事情。現在的格局是,日系軍團倒掉了,大部分市場份額也會被韓國企業瓜分。最終,國內彩電企業將會面臨一個新的對手。而且這個對手的“體積更大”,思路也更狡猾。
所以,在一定意義上“連日抗韓”正在成為國內彩電產業發展的可選戰略。中國彩電產業的第一敵人已經不是日本企業,而是韓國軍團。尤其是在整體實力上格外突出的三星,應該成為國內彩電產業,乃至全球彩電產業共同關注的對象。
TCL 董事長李東生3月11日在受訪時表示,TCL愿與日本廠商在液晶面板領域合作,以攜手對抗韓國、臺灣廠商。他說,大陸、日本面板廠生產規模小于韓國、臺灣,如能攜手蓋廠將可有效地縮小與三星電子、群創之間的差距。類似的直接的表態雖然不多見,但是在國內業界視三星為大敵的情緒卻在蔓延。
甚至,與全球為敵的思維也在三星內部蔓延:三星消費電子產品事業部社長尹富根在2月4日摩洛哥三星EU論壇上放話,“2012年平均每秒售出3臺三星電視”,放眼全球業界無敵手。
對于三星,這家企業在彩電產業的追求絕對是“壟斷性”。他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彩電整機企業,也是最大的面板廠商,更是最早推動下一代面板OLED技術大規模應用的廠商。而且在智能電視的關鍵技術,OS、半導體和芯片設計方面三星也是世界級的巨頭。——沒有一個企業擁有三星這樣健全的產業鏈。正是站在此等基礎上,三星才敢在彩電界輕視所有對手。
然而,三星擁有稱霸的實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還擁有稱霸的決心和意志。在半導體產業上,三星曾經忍耐過長達15年的虧損——這是該行業最長的虧損記錄。三星在半導體產業布局上表現出的忍耐性,充分說明了這個企業“追求稱霸”的性格,更說明了這個企業具有強大的內部執行力:這種執行力是驅動三星能夠稱霸的最重要文化基因之一。
對于國內彩電產業,主要對手三星,還是一個善于“玩弄詐術”的競爭者。
2009年6月開始, 三星把液晶電視面板自制比重從50%提高到70%,對外采購比重降至30%,這直接沖擊友達、奇美電兩大面板供應廠的業績。而在2008年,三星對臺采購液晶電視面板數量將近1,000萬片,2009年則采購量大減到300多萬片。——在行情不好的時候,優先保護自己的產能,并打擊對手,這是三星常用的招數。
再比如,與索尼2004開始的S-lcd液晶面板合資項目。雖然三星借助索尼的財力,解決了液晶市場初期,投資能力不足,和風險公擔的問題,并以此形成了最終打敗夏普的基礎。但是,事后卻出現面板產能分配不公的現象。有消息稱,三星在面板供應緊張的時候,憑借自己的控制權,緊縮索尼的面板供給,并借此在終端市場打壓索尼。
“總是對競爭對手背后捅刀”,這是臺灣鴻海的創始人郭臺銘對三星的評價。三星2010年曾告發郭臺銘掌舵的鴻海集團(富士康母公司)旗下面板生產商奇美,導致奇美被歐盟重罰3億歐元。三星則通過充當“污點證人”免遭處罰。郭臺銘當時即痛斥三星是“專打小報告的小人”。
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在商業競爭的路上,本來就是利益之爭,而不是道義高下的較量。三星以上的行為只不過是充分利用了市場競爭的機會,做了最大的“利我”的事情。這就像,當國內07年開始籌備液晶面板項目的時候,三星和LG也紛紛表示要投資和轉移技術,并借此延緩國內項目的落地和投產。(目前,國內起步更晚的京東方和華星8.5代線都已投產,但是三星和LG的承諾項目則幾變計劃、數改方案,依然不知何時投產。)更比如,2013年3月三星突然拿出一億美金入股夏普。業內紛紛認為此舉必然影響三星最大的對手之一鴻海與夏普的入資談判,是一個四兩破千斤,一舉多得的招數。
有大手筆,更有小伎倆。無論大處小處三星總能“游刃有余”。如果說稱霸的實力、耐力和目標的內部持久執行力,體現了三星這個對手在“戰略”層面的難以應付;那么在行業競爭中的諸多詐術和手腕的應用則體現了三星在“戰術”問題上的“高明”之處。
正因如此,現在國內彩電業與三星等韓系企業打交道、競爭,恐怕要比此前和日系較量更為“困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