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告訴我們“變易”是唯一永恒之態:2018年的投影產業,更是經歷了一輪以“行業市場構成”、“技術競爭風險”、“陣營對抗與變動”等為核心的“變革”周期。一些領域,已經形成徹底扭轉乾坤的“新趨勢”,另一些領域還在醞釀巨大卻又有些不確定性的“市場”轉折。
本文將通過梳理2018年投影產業的“變”與“不變”,進而系統的展示這個行業所面臨的機遇與風險,探求企業的應對之道。
1. 商教投影與液晶的恩仇
在大尺寸顯示市場,液晶顯示和投影顯示的競爭不是“有史以來”的宿命,甚至很長時間內,兩者之間“關系非常遠”。但是,在液晶實現大尺寸化以來,投影和液晶的情仇就沒有停止過。在2017年12月全球第一條10.5/11代線液晶量產,2018年11月份全球第二條10.5/11代線液晶量產的背景下,這種競爭必然加劇。
梳理一下液晶與投影的“對抗歷史”:第一輪是液晶等平板顯示突破32-42英寸的限制,進入大尺寸電視機市場,從而帶動了“背投電視”的消亡,導致投影產業在15年前那場巨大的變革。第二輪競爭則是最近五年,在教室顯示領域,50-70英寸交互液晶白板和傳統投影白板之間的競爭。這一輪較量教育投影丟掉了7成左右的市場份額。
最新一輪投影與液晶的對抗則發生于2017年末,并還在進行之中——這就是65-85英寸大尺寸液晶交互設備在“零售會議”市場對投影顯示產品的替代效應。2018年這一領域,液晶產品的規模從數萬臺,成長到了20萬臺。
以上的歷史說明,液晶顯示產品的尺寸越大、價格越下降,與投影機的競爭交集越大、競爭烈度越高:以75英寸液晶為例,10年前的售價高達二三十萬元,而現在只要7000元。這種價格變化是因為10.5//11代線等液晶新世代線可以實現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大規模的供給。且10.5/11代線依然處于建設高潮,未來至少還有3-4條生產線會落成。
所以,總體而言,2018年10.5//11代線液晶面板線進入量產周期,是對液晶與投影顯示之爭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轉折。這種轉折必然醞釀未來很多顯示應用領域,競品技術之間的市場重構。
從商教領域看,液晶的優勢得到了加碼,對投影形成更大的壓力;從家用角度看,大尺寸彩電真正進入規模流行階段——雖然液晶和投影、激光電視的競爭必然存在,但考慮到投影技術為家用市場提供的供給規模一直非常小,大尺寸液晶的流行反而有望帶動投影和激光電視更多的走進家庭。
以上兩個規律也系統的表現在了2018年的投影市場銷量上:商用市場低迷、教育市場成長乏力,而家用市場異常紅火,尤其是激光電視實現了200%的高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