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投影產業格局大幅度調整的一年。包括絕大多數細分市場的變化,都給不同的產品陣營,特別是外資陣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例如,上文提到2018年交互液晶產品尺寸大型化、價格持續下降,尤其是在商用會議市場突飛猛進。后者對日系品牌主導的“中高端會議投影”應用市場帶來持續的壓力。并有可能進一步壓縮低價格零售會議投影機的市場銷量。目前,傳統投影應用場景中,零售會議市場是最大的細分產品線。
再例如,2018年激光電視銷量大幅上升。上半年就齊平了2017年的全年銷量。激光電視的爆發,對標準的家庭影院投影機產品造成了持續的市場擠壓。而日系和臺系廠商是傳統家庭影院投影市場最大的受益者。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工程產品市場。2018年,普通商教類投影產品市場受到交互平板大型化的擠壓,這使得本土投影創新品牌不得不更為倚重工程投影市場。尤其是在5000-8000流明的亮度產品上,外資品牌傳統的技術優勢并不明顯,形成了大陸、臺系和日系三大軍團的正面對抗。市場參與品牌壓力均有上升。
但是,真正讓外資品牌深感“市場壓力”的不是以上這些:微投產品在市場規模上已經超過其他細分投影類型的總和。2018年這一變化,使得實際上本土軍團拿下了整個投影市場的多一半份額。這在國內投影產業歷史上是首次。雖然,微投品牌們在“高端應用”、“高附加值產品”、“高技術產品”等方面還處于絕對弱勢。但是,在“人心才是最大的市場”,技術無外乎不斷創新和投資研發,兩大邏輯指引下,沒有外資品牌敢再“輕視”本土創新企業的成長。
縱觀40年改革開放,國內眾多產業的發展。例如家電、消費電子、化工、機械等行業,都經歷了從弱小到占領低價格農村市場、再到反向占領城市市場的“不斷升級”的發展過程:2018年投影行業本土品牌份額的絕對優勢的確立,就是完成農村包圍城市、進入攻城階段的基本信號。這當然應該成為2018年外資品牌們最大的“戰略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