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充分考慮市場現狀
應該說國家出臺這個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對拉動需求、刺激消費也是一個重大利好。對于家電企業來說,無論從渠道、網絡布局還是品牌影響力和良好社會形象方面,都對企業產生好的影響。但我們應該看到,目前,在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消費環境大有改善,一些貧困地區的供水、用電、運輸、電視信號接轉、有線電視網絡等問題日漸得到解決,但很多農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電力設施落后、電價高、產品維修困難、售后服務缺乏等問題的解決也是迫在眉睫。
適合農村家電市場消費的環境不改善,如電網、電價的穩定性,住房結構的改善,配套服務的便捷性,產品質量的穩定性,適宜的產品價格等,家電要下鄉就必然存在很多這樣那樣的配套問題。而且從地理、文化因素來看,農村市場本身也具有其相當的復雜性。眾所周知,農村市場屬于家電銷售的三四級市場,受到地理特征的限制,信息相對閉塞、不對稱。加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不成熟,易跟風、愛攀比,使用產品的經驗和知識不足,受電視、廣播、口碑效應、促銷活動和經銷商推介等影響力較大,購買力相對較弱、時間也較為集中。而在農村市場往往是營銷模式保守,資金薄弱,風險意識強,鄉鎮分銷商強調資金和商品的周轉率,售后、物流、終端建設和傳播能力比較薄弱,對批發商和廠家依賴性強,這些都決定了廠家把握、掌控農村市場存在不少變數。
最大的制約因素,我認為農民收入是根本的問題,只有收入增加了,好多環境才可以得到改善。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農民的純收入和農民的可支配收入差別是很大的,在可支配收入中能用以購置或更新家電的部分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農民純收入中很大一塊仍是農業生產成本的預留,而刨去基本生活費用等后,真正可以用來購買家電或者更新換代,改善文化生活的部分(也就是利潤或者存款),也是十分緊張的。我們的專家或者政策制定者一定不能脫離市場的現狀調查,不能算什么理論數據。
我們不得不承認農村消費者現實性,對于不需要的家用電器,即使價格再低,他的購買欲望也不會輕易爆發,因為生存問題才是首位的。惠農、利農、富農不是一個政策馬上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