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戰略管理,重在創新謀變
HBRC:這幾年,電子行業變化很快,不確定性也很大,身處如此變動時代,你思考得最多的問題是什么?
李東生:最近思考最多的是公司中長期戰略。過去幾年,全球經濟動蕩引發了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給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作為中國企業,我們的發展戰略相應也需要作出一些調整。如何能夠適應這一輪變化,如何能夠把握機遇、克服困難,保持公司持續成長,這是在企業管理中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HBRC:對于這些重要問題,TCL是否找到了合適的解決方案?
李東生:戰略規劃我們已經有了,去年初提出的新10年規劃,已經把目標明確了。我們要成為一個全球領先的電子產業集團,主要產品要進入全球同行前列,綜合實力要進入世界500強,這是我們未來10年的戰略目標。如何實現這個戰略目標,很多問題我們還在邊干邊研究,邊優化調整。
HBRC:面對新形勢,你們在管理上與過去10年將有何不同?
李東生:在過去10年,TCL從一個中國企業,逐步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在此過程中,我們的內部管理也發生了一些變化。10多年前,TCL開始引入績效管理、引入KPI;差不多10年前,TCL開始導入全面預算管理,逐步做到在每年年底之前,完成對下一年經營預算、經營資源配置、經營目標確立,以及績效指標的確定等。
這10年我們導入全面預算管理之后,企業的管理能力明顯提升,預算準確度也逐步提高。但是,TCL仍處在一個從中國企業向全球企業轉型的過程中,在全面預算管理的基礎上,可能還要更加系統地導入企業戰略規劃管理,不僅考慮一、兩年以后的事情,更要考慮三、五年,甚至更長遠的事情。所以我最近想導入外部專業機構,幫我們提升戰略規劃能力,讓團隊能夠更加熟練地掌握一些適合我們的管理工具。
HBRC:實現新10年戰略規劃, TCL必須進行的戰略轉型重點在哪里?
李東生:不管是基于應對外部環境的需求,還是基于自身發展壯大的需求,在TCL新10年的戰略轉型方面,我認為應該“三箭齊發”:
第一是“國際化”,要有國際化的眼光和思維、國際化的戰略和布局、國際化的經營與品質。我們要借歐美企業全球話語權逐漸沒落的機會,提升中國工業及企業在歐美等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同時要借“中國影響力”的提升,搶占新興市場份額,為未來發展做好鋪墊。
1998年,我們進入越南,便開始在這方面布局。雖然中途有過波折,但截至目前,我們在東南亞、歐美、南美等地區均占有了良好的市場,不僅有完善的銷售渠道,有的還設立了研發或服務中心。這些市場不僅推動了TCL的發展,也能夠幫助我們應對市場變化。
第二是不斷創新。發展的本質是創新,競爭的根本也是創新。不斷創新是企業保持活力和動力的源泉,也是企業進入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領域的基本保障,特別是在危機四伏的市場環境中,企業內功的強化和抗風險能力的增強,必須通過創新來完成。
目前很多消費者已進入二次、三次購買電子產品的成熟階段,口味越來越挑剔,常規產品的利潤已經像刀片一樣薄。這就要求我們在技術、產品和服務上不斷創新,滿足消費者需求。
第三是要加快轉型升級。首先要加快核心領域的升級,貫通產業鏈規模力量,把全球性的危機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機會,解決制約企業競爭力的結構性問題,占據產業鏈高端;還要加快商業模式升級,找到云時代的生存法則,形成新型支柱產業,實現產業鏈生態循環,更要善于抓住消費爆炸性成長和互聯網革命相結合的重要機遇,尋求商業模式突破和服務經濟高速成長。
HBRC:戰略轉型從不輕松,你們的轉型難點何在?
李東生:難點的確不少,新10年我們戰略轉型的主要難點有三:
第一,伴隨經濟全球化,我們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需求不旺的壓力,競爭復雜化,對手和社會文化多元化,經營風險增加,產業結構調整更帶來嚴峻挑戰。這也是中國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難點。
第二,無論是國際化、持續創新、還是加快轉型升級,都需要政策法規指導以及相關資金和政策支持,政府能否更好發揮職能、營造寬松環境、設立稅收及融資優惠政策、提供創新獎勵及補貼措施等,對我們的戰略轉型也有著巨大影響。
第三,2011年8月我們公布了基于“三個能力”的立體價值戰略模型,分別代表工業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全球化運營能力,這是我們在新時期發展的“戰略航海圖”。從今年開始,我們進一步將品牌向“年輕化、時尚化、國際化”方向延展,把核心受眾定位于80后、90后群體。這是伴隨著國際化步伐的深入,在消費群體及市場環境變化的背景下,我們作出的重大戰略、尤其是品牌戰略調整。